便携系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分为标准款、自适应款、血压显示款三种型号,可使用电源适配器或四节AA碱性电池通电。训练者半坐或平卧,双臂平放,将臂带套入上臂绑紧(松紧程度以恰好能插入两根手指为宜),导气管贴于上臂内侧并向下,可以进行单臂训练、双臂同时或交替训练,如须起身按暂停键。小巧轻便,适合在室内频繁走动、经常外出者。
高血脂,是隐秘的“无声杀手”,平时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不以为然,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一旦病发,非死即残的数不胜数,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每年远超300万人。 好端端的血管为什么会长出斑块,逐渐硬化?这不得不从诱发高血脂的两大“隐形杀手”说起! 动脉硬化的两大“隐形杀手”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血脂是血液中脂肪类物质的统称,主要由胆固醇、甘油三酯构成,一旦升高都会引起高血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是造成动脉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杀手”! 第一,坏胆固醇会堆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稳定性斑块,使血管变窄,血流受阻,甚至闭塞,进而诱发冠心病、脑缺血、主动脉瘤、缺血性坏死等疾病。 第二,坏胆固醇会刺激血管发生炎症,损害血管壁,从而更有利于胆固醇聚集,形成大而不稳定的斑块。一旦血栓脱落或破裂,可引发心梗、肺栓塞、猝死等疾病。 因此,单纯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坏胆固醇”水平,也是预测心梗、中风等未来心脑血管事件的最佳预测指标,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的可能性越大,也越为严重。 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即脂肪,脂肪多了就常表现为“将军肚”、肥胖,多与高糖饮食、吸烟、肝肾疾病、糖尿病等有关。 通常,甘油三酯升高不会引起任何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往往较严重,易发生急性胰腺炎,过量饮酒后猝死等。 另一方面,甘油三酯还是坏胆固醇的帮凶。当体积较大的坏胆固醇无法侵入间隙较小的血管时,甘油三酯能将它变得“小而密集”,使其顺利侵入血管,形成大斑块。 因此,除了年龄的增长,坏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引起的高血脂,是造成动脉硬化最主要的因素。 血脂偏高,伤及全身 血管遍布全身,一旦血脂过高,意味着全身血液的脂肪含量升高,不仅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加快衰老,损害内脏功能,危害无穷! 1、危及脏器 ①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时,易引起脂肪肝,使肝功能受损,导致胆固醇等脂质更易堆积在体内,进一步损伤血管; ②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饱餐后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等,严重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等症; ③肾脏动脉粥样硬化时,会引起夜尿、顽固性高血压等症,严重者会造成肾功能不全。 ④血液过于粘稠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冠心病、心肌缺血等风险。研究显示,中年男性血脂异常,心脏病的发病风险翻倍。 2、推动高血压、高血糖的恶化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统称为“三高”,它们可同时存在,互相影响。 ①血脂偏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使血管动脉痉挛,肾上腺分泌升压素,从而造成血压升高; ②高血脂患者的胰岛素受体数相对较少,易产生胰岛素抵抗,诱发糖尿病。据统计,大约有4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 此外,高血脂还能诱发胆结石、冠心病、肢体缺血坏死、老年痴呆等疾病,甚至增加癌症风险。 运动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的好处多多。 运动可减少肥胖、有效降低高血脂症;运动同时对改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多方面均有一定作用。运动可产生多巴胺,运动是最好的快乐之源,对心理健康有显著作用。 血脂水平评价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指标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最大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斑块稳定率。这二者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降低血脂水平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1.有氧运动阻止斑块进展 有氧运动:可以提升氧气的摄取量,能更好地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因此,它的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坚持3到5次。 具体方式包括:散步,慢跑,游泳,水中步行及有氧体操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一般认为有氧运动能降压、减肥、改善血管内皮机能、预防骨质疏松症、预防糖尿病,缓解压力,这些效果与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无关;真正有关的是运动量,运动量与强度,时间和频度这三者相关。长期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中央动脉弹性,改善血管顺应性或者扩张性,增加血流速度和血管弹性;并能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清除血管上胆固醇沉积,抑制动脉硬化发展,逆转斑块。 2.有氧运动防止斑块发生的机制 内皮功能异常、炎症、血脂、免疫等因素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明显的预防研究和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而起作用,而有氧运动的调整血脂代谢、抗炎、平衡免疫等作用也参与其中。 运动可增加血流剪切应力。一般认为血管分叉处是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此处血流剪切应力降低,稳定血流改变为涡流、震荡流。而运动可间断地增加血管的剪切应力,使局部的一氧化氮表达、释放舒张血管的因子,这样有助于保护血管内皮,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3.运动可加强药物的逆转斑块作用 运动结合他汀去除斑块的效果更佳:有研究将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他汀组和联合组。联合组在他汀基础上联合快步运动(4~5天/周),随访2年。结果提示联合组在降低血脂水平优于他汀组,同时对颈动脉斑块IMT、最大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提高稳定斑块率方面优于他汀组。这表明他汀类药物联合快步有氧运动能够降低LDLC、TC、TG水平,提高HDLC的水平及功能,增加斑块稳定性,具有逆转斑块的作用,且随着时间延长,抗动脉硬化作用增强。运动在去除斑块方面作用巨大。 长期有氧运动锻炼联合银杏叶片治疗可有效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浓度,改善脑供血。有氧运动可作为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段。 从整体上,网球、羽毛球对打,有氧体操,每次45-60分钟,一周3-5天,其去除斑块的收益最高。如果不选择这些,也可以选择动感单车、跑步、慢走、游泳;如果是慢走,每次30-60分钟,一周5-6天。合理的运动就是: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保证3次以上。 让运动“燃掉”可恶的动脉硬化! 脑心健远程缺血预适应 远程缺血预适应,也常被简称为RIP或RIPC,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 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 RIPC 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所以 RIPC 一直是心脑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最 安全的内源性物理疗法,对于心脑血管有着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 &nb...
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大数据来看,“三高”患者人数已超过4亿人:其中高血脂有1亿多人;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几乎每4个人里就有一个患有基础代谢性疾病,我国已经是排名第一的“三高”国。 这3个基础代谢性疾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病程进展缓慢,可能长达数年或数十年无症状,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直到脑梗、心梗发作时,对身体的损伤已经极难逆转。 然而很多人在防治三高时太粗心,不断地陷入误区当中,不仅效果差,还可能白白浪费了“黄金逆转期”! 三高超早期及时调整有望逆转 大家都知道,一旦患上三高类代谢疾病,就需要终身治疗并服药,对身心和生活都带来很大负担。但其实在三高初露端倪时,都有长达半年到一年的“逆转期”,通过积极的生活习惯干预,有望恢复正常。 糖尿病早期:糖前期 糖尿病的发展其实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危人群,第二是糖尿病前期,最后才是糖尿病。据流行病学数据统计,糖前期患者接近1.5个亿,比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还多!糖前期虽然症状不明显,但对于心脑血管和肾脏微血管的损伤已经开始。然而,有近60%的人不能发现早期高血糖隐患,以致于错过最佳逆转期。 【早期症状提示】 如果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7.8mmol/L,或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偏高,都可能为糖前期;建议空腹血糖>5.7mmol/L、餐后血糖>6.9mmol/L的人,去医院做糖耐量实验,诊断的准确性较血糖仪更高。 高血压早期:低压升高 原发性高血压95%都属于缓进型,病情发展比较漫长,中青年人群高发。初期时仅表现为身体机能紊乱,尚未对心脏、肾脏产生损害。此时患者全身细小动脉常有间歇性痉挛、收缩,而导致血压升高,又因为动脉尚无器质性病变,所以痉挛缓解后血压可恢复正常。如果利用好这段时间,或有望逆转高血压;但如果放任不管,一旦查出心肌增厚、肾功能减退时,就必须终身服药治疗。 【早期症状提示】 血压超过120/80mmHg,可能出现高压不高、低压升高、常有血压波动的情况,还可能伴有阵发性的头晕、头痛,经过适当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高血脂早期:载脂蛋白异常 慢性高脂血症的危害在于,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症,诱发冠心病、心肌梗塞、脑中风、心衰等致命性疾病。由于动脉硬化发展缓慢,因此高血脂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只能查出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偏高。但其实数值越高,5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大。比起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来说,运送胆固醇的载脂蛋白,更能在胆固醇指标出现异常之前,先一步反映出血脂升高的迹象。 载脂蛋白检查有3项指标: 载脂蛋白A1负责运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运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则是被氧化的胆固醇,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危害还要大,容易造成动脉硬化。【早期症状提示】 载脂蛋白A1<0.5g/L、载脂蛋白B>1.60g/L、脂蛋白a为3.5~7.5mmol/L时,可能为早期高脂血症,并且存在脂质代谢紊乱情况,建议进行生活方式调整。 调三高牢记5个“不等于” 如果发现了三高指标异常,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生活方式调整,远离调控“误区”才能更有成效。 无症状≠没有患病 当人体出现基础代谢负担时,会自发地提高代谢效率,虽然不显现症状,但其实机体运转已经超负荷。因此无症状反而可能更危险,既容易让人忽略其损害,还容易错过最佳逆转期,以致于再难治愈。 降三高≠越低、越快越好 碳水化合物、脂肪、胆固醇等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患者在调节三高水平时,如果降幅过大、降速过快,容易引起头晕、休克、昏迷、心悸等严重不适。 【降三高目标值参考标准】 【糖尿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 【高血压】降血压可参考公式计算:身高的毫米数÷13.6,即为个人适合的收缩压最高汞柱值; 【高血脂】无严格的统一标准,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参考值应<2.59mmol/L,已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极高危人群,参考值应<2.07mmol/L。 指标降了≠治愈了 早期患者有望治愈,但确诊患者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当检查指标降低时,只能说明药物起了作用,不代表基础性代谢类障碍就不存在了。一旦自行停药,容易引起数值反弹、飙升。 控制体重≠不吃肉和主食 控制体重对调节三高卓有成效,但由于患者身体代谢机制紊乱,所以不建议过度节食。有些人会选择不吃肉、不吃早饭或不吃主食来降低摄入量,但其实这样做损害更大,得不偿失。【建议】选择鱼类、禽肉类,每天40~70克;每餐主食约75~100克,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调整;主食可粗细搭配,但每天粗粮占比不要超过1/3。 饮食调整≠不需要吃药 还未达到药物治疗标准的早期患者,建议先进行生活方式调整,通常都有一定的逆转效果。但对于确诊患者来说,必须做到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同时进行,既可以有效降糖、降压、降脂,又可以巩固疗效。 每天坚持测三高正确方法要掌握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必要定期检测三高指标,而三高高危人群和确诊患者,更要养成每天记录的好习惯。自己在家检测虽然方便,但也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建议定期前往医院检测。 测血糖注意事项 测血糖一般选择前4个手指指肚的两侧,避开中间的位置,因为指肚和指经常会用到,如果有伤口容易感染,而且两侧神经分布要少一些,能减少痛觉;扎出的第一滴血不能采用,避免有误差;取血完之后用棉签按压住取血位置3分钟。 测血压注意事项 测量血压前,应先休息5~10分钟,避免在跑步、爬楼后或情绪激动时立即测量,还要避免摄入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连续测量3次,每两次之间应间隔1分钟以上。从休息到测量完毕,总共用时约15分钟;袖带下缘应在肘横纹上两指处;松紧合适,以能放入一根手指为宜;第一次应测量双侧上肢血压,往后均以高的一侧为准;如...
中风需要被正确认识,积极预防。如不幸患病,及早治疗,正确治疗。先进的综合康复疗法,帮助拄拐群体丢掉拐棍,重新攥起拳头。 1.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不然,心脑血管疾病同样也会“光顾”年轻人。我国45岁以下人群的卒中发病率是7~15/100000/年,不仅有出血脑卒中,也有缺血脑卒中。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国内一项针对2359例的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显示,18~45岁青年卒中占卒中住院人数的9.77%,其中缺血性卒中为63.6%,男女比例为2.63:1。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监测信息平台显示,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步上升,特别是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国内有关冠心病的研究显示,年龄小于40岁的年轻冠心病患者,平均约占所有冠心病患者的4.3%。 2.支招,关键是控制三种疾病 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要控制好三种疾病,一是高血压,二是高血脂,三是糖尿病。 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个隐蔽的杀手,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如果是血压骤然升高,人可能会有感觉,但很多人的血压往往是逐步增高,其实这反而更危险。 通常情况下,收缩压(mmHg)<120、舒张压(mmHg)<80为正常血压;任何一个成年人,即使不需要去医院就诊,也应经常测量血压。老年人要特别注意,舒张压通常是不准的。老年人不要一看舒张压比较低,就以为万事大吉,这是因为老年人动脉发生了硬化,血管缺乏弹性,舒张压才表现得比较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老年人的血压一定要看收缩压,即上压。此外,老年人降压,不要追求降得过多过快,否则,也容易造成脑中风。 高血脂 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心脑血管相关疾病。 高血脂相当于血管里的锈。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导致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使得血管硬化变窄,血管壁上的斑块破裂,会引起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结果就是心脏血管栓塞、冠心病、脑血管栓塞、中风。 血脂化验单中,总胆固醇>5.72、甘油三酯>1.70、高密度脂蛋白<0.90、低密度脂蛋白>3.64,都属于血脂异常的水平范畴。成年人一定要定期复查血脂,并注意生活方式。比如,限制高热量食物,增加体育锻炼。高甘油三酯的患者,还应适当控制主食,主要是淀粉类食物,每餐只吃八分饱即可。 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典型糖尿病表现主要是“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部分病人以酮症酸中毒或昏迷的形式发现。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任何明显不适感觉,是在体检时发现的。 诊断糖尿病主要看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两个指标。当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随机血糖>11.1mmol/L时即为糖尿病。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控制,可引起心脑血管、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白内障等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饮食宜低糖、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对糖尿病有辅助作用的食品,主要有大蒜、芝麻、核桃仁、黑豆、绿豆、淮山药、苦瓜等。” 3.预防,正常体重+预防+乐观+戒烟少酒 决定一个人的健康的因素中,父母遗传因素占15%,气候地理条件占7%,医师指导占18%,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因素占比最重,高达60%。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最重要,即尽早发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控制,预防发生心脑血管病。对于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病的人群,只能采取二级预防,也就是采取措施预防复发。 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卒中家族史等因素都是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都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加上医师正确的指导,心脑血管疾病并非不能防治。 首先,要保持正常体重。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如果男性BMI≥27、女性BMI≥26,各种疾病的风险都会增高。 其次,要保持规律的体力活动。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青中年还是老年,经常性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均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保持健康,需要至少每天30分钟的运动。 第三,保持乐观心态,释放压力!同时,要注意戒烟少酒。
一、防发病 冠心病的发病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程度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有资料表明,自40岁开始,每增加10岁,冠心病的患病率增加1倍。男性50岁,女性60岁以后,冠状动脉硬化发展比较迅速,同样心肌梗塞的危险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所以属于这阶段的高风险人士得特别注意预防。 二、防事件 1.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或左胸部疼痛,放射到肩、手臂或颈部或伴有出汗。 2.体力活动时有心慌、气短、疲劳和呼吸困难。 3.熟睡或噩梦过程中突然清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后才缓解。 4.长期发作性的左肩痛,经一般治疗反复不愈。 5.反复出现脉搏不齐,过速或过缓。 三、防后果 1.冠状动脉长期硬化情况下,最终会导致远端相应的灌注区域的心肌缺血。发生缺血的原因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和心肌需血之间的矛盾。慢性供血量不足主要由于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急性供血量不足则主要由于血管的痉挛或斑块破裂,诱发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的突然狭窄加重或闭塞。如果临时发生的供需矛盾所致的心肌缺血可以在短时间内解除,在临床上则表现为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一般不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则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2.冠心病的危害除了可以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以外,还可以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临床上可发生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可以互为因果而同时存在。猝死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形式。 四、防复发 1.严格控制和治疗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或糖尿病)、体重,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复发的目的。 2.坚持服药,并定期复诊。冠心病患者,包括术后患者,应坚持服用调脂药物(主要为他汀类降脂药)、保护血管药物(常用硝酸酯类和中成药),以及防止血液凝固药物肠溶阿司匹林,并定期到医院复诊,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指导。 3.适当活动。病情稳定后,如心绞痛发作减少、程度轻微,即可循序渐进的进行适当的活动,达到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脏功能的目的。如果患者过度“制动”,不仅无利于病情的恢复,还可能使心功能进一步减退。 4.防止情绪出现大起大落。保持心平气和对冠心病病情的稳定至关重要。 5.改变饮食结构。冠心病患者宜选择低脂、低盐、低糖、低热量和富含维生素、植物纤维的食物,并要防止便秘。 6.常备急救药品。冠心病患者宜在床头、洗漱间放置和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包括硝酸甘油、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等,以备紧急情况下服用。 五、防心衰及再发心梗 以下情况出现时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1.倦怠无力明显,活动时出现呼吸急促,咳嗽、气喘,貌似气管炎、哮喘病。左心衰最初往往表现为频繁干咳或胸闷气喘,活动及劳累时尤甚。 2.平卧时感觉呼吸不畅快,睡眠时出现胸闷、气短,需要高枕卧位或坐位。 3.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右心衰。由于右心回流血液受阻,使体循环的静脉压升高,导致内脏(胃肠道、肝、胆等)淤血,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可因胃肠平滑肌缺血性痉挛而导致腹痛、腹泻。 4.呼吸次数和心率增加。 5.出现干咳或咳粉红色或白色泡沫样痰。在夜间突然憋醒,呼吸短促,被迫坐起后症状才逐渐缓解。这是由于左心衰导致肺淤血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使呼吸道通气受阻所致。 6.心律增快,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增高明显,使脉压变小。 六、防心理情绪异常 1.遇事心平气和。冠心病患者往往脾气急躁,易生气和得罪别人。必须经常提醒自己遇事要心平气和,增加耐性。 2.要宽以待人。宽恕别人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和安宁,有益于冠心病的康复,而且能赢得友谊,保持关系融洽。所以宽恕是“精神补品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维生素”。 3.遇事要想得开,放得下。过于精细、求全责备常常导致自身孤立,而这种孤立的心理状态会产生精神压力,有损心脏。冠心病患者对子女、金钱、名誉、地位以及自己的疾病都要坦然、淡化。 4.掌握一套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如自我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气功、太极拳等活动,增强自身康复能力。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不当、过多摄入脂肪、运动过少等等,这些都对“三高”现象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老年人患上了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就感觉世界末日来临了,每天活在阴影里,但其实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这些疾病其实并不是非常可怕。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聊的就是高血脂这种“富贵病”,高血脂怎么办?一起看下去便知道了! 首先先来了解一下高血脂的成因 1.饮食 饮食不当是常见的诱发高血脂的原因之一。如果长期食用富含脂肪或胆固醇的食物就有可能会引起高血脂症。另外,进食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导致摄入的总热量超过人体需要,也会引起高血脂症。 2.缺少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许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不爱运动、不坚持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其血脂含量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和坚持体育锻炼者。因为从事体力劳动或进行锻炼时,机体需要分解部分脂质来供应能量,从而使脂质代谢加快,这也就无形中降低了高血脂的风险。 3.其它疾病及药物因素的影响 专家介绍,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胆石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和高血脂症。长期应用降糖药物、糖皮质激素、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口服雌激素的避孕药等药物也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产生继发性高血脂症。 患了高血脂以后怎么做? 1.肥胖者要很注意日常饮食,严格控制食物摄入量。尽量增加身体的消耗,使体重逐渐恢复到标准体重。 2.高血脂的患者在饮食上要以蛋白质的食物为宜,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比如动物的内脏之类的,多吃瘦肉、鱼。 3.多吃新鲜绿色蔬菜和水果及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4.多吃含纤维素高的蔬菜(或芹菜、韭菜等),尽量少吃盐和糖,盐的摄入量要控制在一天6g以内。 5.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每餐的饮食都要适当,不宜暴饮暴食。严禁抽烟和喝酒,这两项对于身体的危害很大,会加重高血脂的症状。 6.高血脂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如糖尿病、胆结石等的原发病。 7.加强体育锻炼对防治高脂血症有相当大的作用,高血脂患者要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8.要遵医嘱,保持愉悦的心情和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综上,高血脂并非那么可怕,大家大可不必对高血脂怎么办这一问题趋之若鹜。以上介绍了八个防止高血脂的小妙招,大家都学会了吗?其实只要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加强锻炼,保持愉悦的心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就可有效地改善和缓解高血脂的症状了,不必过于患得患失了。
急性心肌梗死是最危重的心脏病,也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猝死的一个主要原因。常常危机生命,在欧美这比较常见,比如美国一年大约有150万人会发生心肌梗死,而我国近年来该病发生的几率也是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的案例高达50万+,现患者则至少有200万。急性心肌梗成为了中老年人健康的又一“杀手”。 一般来说人体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先兆,而当本身就知道自己有这类疾病倾向的时候就该更加注意,如果出现了头晕、头痛、胸闷、心慌气短、胸背部不适、脖子有压迫性窒息感等症状。就要好好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更严重的情况比如是心前区有压迫性的绞痛,并且持续了3分钟以上了,还延续到右上肢,那么记住一定要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不能拖。 急性心梗患者在发病前的1-2天或者更长的时间里,约有50%-80%的病患是会出现先兆症状的,如果有了以下的症状,就该引起警惕: 1、明明没有心绞痛时,却出现了胸闷心慌 平时对于心绞痛,人们并没有太在意。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出现心绞痛的情况,但是如果在一段时间之内总是觉得自己憋闷心慌无力,这种情况应该要注意,是否是自己的心脏健康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在刚刚做完运动或者是走路以后,就感觉到心慌气短,憋的难受。并且休息以后这种病情也没有得到缓解,就说明情况比较严重了,应该要立即去诊治,可能是心肌梗的前兆。 2、有心绞痛发作频繁 对于生活中那些本身就患有心绞痛发作经历的人来说,如果发现自己心绞痛这个毛病在这段时间之内发作的特别频繁,隔几天一发作或者隔一两天就发作,心口疼的特别严重,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就应该要注意,可能是病情严重了要复发的节奏。还有可能是诱发了一些其他的疾病,甚至是心肌出现之前的信号。不要忽略了。 3、晚上睡觉心口疼 一般情况下,我们晚上身体休息了一段时间以后,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很容易是一些疾病发作之前信号表现的时间段。如果在晚上休息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心口痛的情况,而且疼痛难忍之前没有任何的明显病因。就要警惕了,可能是因为心脏健康出现了疾病,要预防心梗的发生。 4、心绞痛伴随恶心大汗 生活中一些人出现心绞痛的毛病,在这里要提醒大家,这种情况如果同时伴随着恶心呕吐还出大汗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的情况引起的,这应该是心梗发生前的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的送医。
很多人认为痴呆只是一种病,其实不然,痴呆是一类疾病,除了大家知道的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还有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脑积水引起的痴呆以及脑血管性痴呆等其他类型。 痴呆主要有五类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魏翠柏说,痴呆是指大脑功能衰退,出现包括记忆力、定向力、精神行为异常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导致痴呆的病因有很多种,依据不同病因,痴呆可以分为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脑积水以及由于脑血管因素引起的痴呆等。从年龄上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55岁之前为早发性痴呆,受遗传因素影响比较大,约占痴呆病人总数的5%;55岁之后为晚发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中最常见、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它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进行性脑萎缩,大脑神经元丢失,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约占痴呆患者的50%~70%。阿尔茨海默病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的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甚至丧失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60~65岁前后比较常见,晚发性多。 脑血管性痴呆。凡与脑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统称为脑血管性痴呆,占痴呆患者中的15%~20%。因为脑血管病与年龄增长有关,因此老年患者较多,60~65岁之后发病较多。患者会有明确的卒中史,神经影像学提示清晰的梗死性或出血性病灶。其主要是由于脑内颈动脉与椎基底动脉血管出现病变或颅外大血管及心脏病变,间接影响脑内血管,造成供血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使大脑功能衰退而痴呆。 额颞叶痴呆。额颞叶痴呆表现主要以进行性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为特点,患者头颅核磁共振显示额叶、颞叶萎缩。对于额颞叶痴呆的病因,科学家推断可能与神经元胞体退行性变或基因突变有关,已发现约20%的额颞叶痴呆病人存在额颞叶神经元的Tau蛋白基因突变。这种痴呆发病年龄相对较早,50岁就可能出现。 路易体痴呆。它是以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白天精神倦怠、睡眠增多,注意力和机敏性下降)、视幻觉和帕金森综合征为特点。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也是早发性多,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 脑积水引起的痴呆。这类痴呆也会引起记忆和认知功能减退,是相对少见的一个痴呆病种,可由脑表面炎症引起。炎症常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弥漫性脑膜炎所致,患者在发病初期还可能有步态障碍和尿失禁症状。发病年龄通常在60~65岁以后,多为晚发性。 六种情况易患病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高晶说,痴呆是一种病,而非衰老的必然。痴呆有一些易感因素,需要引起注意。 1.高血压和糖尿病。在高血压患者中,有57.7%会患痴呆症;长期高血压会使大脑白质发生变性和损伤,导致痴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高胰岛素血症均会对认知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出现痴呆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多两倍,其中2型糖尿病与痴呆关系更为密切。 2.家族痴呆遗传史。家族成员中有患痴呆的患者,患痴呆的几率相对比较大,特别是直系亲属。 3.缺乏运动。剑桥大学科学家指出,缺乏运动是导致65岁以上老人患痴呆的主要原因,可使痴呆风险增加2.5倍。 4.缺乏社交。大脑的灵活需要适当的外界刺激,如果人的生活比较单调,总宅在家里,或者生活环境缺少变化,与他人的互动沟通越来越少,大脑就会变得越来越迟钝。 5.睡眠障碍。睡眠与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患有睡眠障碍的人,认知能力会下降。 6.营养不良。营养与人的认知功能息息相关。如果老人过度消瘦,维生素、脂肪、糖摄入不足,造成脑营养代谢不足,就容易引发痴呆。 健康生活防痴呆 魏翠柏说,按痴呆类型讲,脑血管性痴呆是由相关疾病引起的,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酗酒等是造成血管炎症、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要积极避免上述因素,以避免脑血管性痴呆的发生。脑积水引起的痴呆原因不能完全明确,所以很难预防,但避免头部撞击外伤、感染、结核等情况的发生有积极作用。额颞叶痴呆和路易体痴呆属于变异性疾病,目前还没有针对性的预防办法。而两位专家也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痴呆最好的方法。 健康饮食。高晶介绍,美国著名的弗莱明汉队列研究中曾经帮助社区居民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通过三十年跟踪,研究人员发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所采取的健康管理措施,对老年期痴呆也有效。合理饮食能让老年期痴呆发生率降低40%。建议在饮食上以丰富新鲜的植物为主,包括蔬菜、水果、五谷杂粮、坚果;烹饪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尽量少吃加工食品;脂肪摄入不超过总量35%;适量吃些乳制品;每周吃两次鱼;少吃红肉,多吃白肉。 积极运动。英国、日本等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坚持大步快走的老人更不容易患痴呆。此外,弹琴、打字等手部运动也可以有效刺激区域脑血流量,对预防和减缓痴呆症状都有帮助。 丰富社交。环境刺激对预防痴呆非常有效。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社交圈子都可以有效刺激大脑皮层。美国神经病学协会期刊《神经病学》今年9月发表文章,科学家发现使用电脑、玩游戏、制作手工艺品及参与社交聚会等活动,可以有效降低轻度认知障碍以及与年龄相关的记忆衰退的风险。此外,每天保持7小时以上、尽量连续的有效睡眠也很重要。
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堵塞或严重狭窄,就会引起严重心肌缺血,一旦供应心脏的动脉堵塞或者狭窄,心肌缺乏有效的血液灌注,心脏功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易发生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最后导致猝死。 为什么没有先兆、没有症史却因心脏病猝死? 很多夜间突发心梗的患者是因为平日没有明显的心脏病症状,才会因夜间突发心梗时自我急救、家人急救准备不充足而发生悲剧。 供应心肌的主要血管有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供应80%以上的心肌血量。如果冠脉狭窄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即左冠状动脉除主干外,其它侧枝循环还比较通畅,病人可表现日常无胸闷、气短、胸前疼痛的心脏病症状。另外,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患者,有时也会表现无冠心病症状,因为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病变,对症状的感知不明显,这也容易造成对冠心病症状的不敏感。 心梗能否提早发现?有哪些先兆? 晚上睡着了,一下子憋醒了;时不时的出现自发性的胸闷;或者跟人家聊天、看电视时突然心脏不舒服,但过一会儿又没事了;在运动状态下,出现一过性的前胸难受…….这些表现都是非常危险的,随时可能发生心梗,医生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到医院就医。大部分人不重视尤其是男性,总想着平时身体特别好,挺挺就过去了,实际这是预兆,只不过预兆非常轻微,患者往往不够重视。 为什么夜晚更容易发生心梗? 医学上讲,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某支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而致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而狭窄或闭塞的原因有约90%来源于斑块血栓,10%是冠脉痉挛。可见,斑块血栓的形成在心梗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研究称,有基础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管内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夜间睡眠时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再加上夜间饮水较少,此时血小板黏附性增强、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集聚而致血栓形成,很容易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如此极易发生心肌梗死。 如何预防悲剧的发生? 解决夜晚心梗事件发生的关键在于平时生活中的有效预防。这里向大家推荐预防心梗的“三”字经: 三个半分钟 早上醒来后,继续平躺着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下垂于床沿坐半分钟,最后再起床; 【因为除了午夜,清晨也是心梗高峰时段。清晨醒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或吸烟时的应激反应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加,血压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 三个半小时 早上走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晚饭1小时后走半小时; 三杯水 临睡前一小时喝上第一杯开水,根据心梗多发于午夜2点左右的特点,患者应在深夜醒来时喝第二杯水(如无起夜就不需要喝),第三杯水应在清晨醒来后喝,这三杯约250ml的开水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睡前避免刺激 尽量不看带有刺激性或情节紧张的小说、电视,可减少噩梦的发生几率。 2.晚餐不要吃得过晚过饱 尽量不吃夜宵,特别是不要吃完晚饭后就睡。因为晚餐过晚过饱,吃后就睡,血液会集中在消化道,使其他部位(特别是冠状动脉)的血液相对减少,易引起心肌缺血。 3.睡姿以右侧卧位为佳 左侧卧位压迫心脏,仰卧位睡着后常会不自觉地将手臂放在胸前,也会压迫心脏,这些都可能诱发心绞痛。 4.头高脚低位 睡眠时最好头部略高于脚部(可将床头抬高10厘米),减少静脉血回流量,减轻心脏负担。 5.肠溶阿斯匹林可以放在睡前服 因为18:00-24:00为血小板新生时间段,为防止血液黏稠诱发心绞痛、急性心梗,故此时服用阿司匹林最佳。 6.窗户别关死 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要将窗户完全关死,稍留些缝隙,使卧室内空气流通,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 7.睡前别想太多 睡前心境要平和沉稳,不思前想后,排除杂念,方能安然入睡。烦躁不安可使心率增速,诱发心绞痛。 药物急救 除了日常生活细节需要注意以外,还应在床头放置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当患者呼叫时,家人应立即应答;一旦感觉胸闷、胸痛,逐渐出现上肢疼痛及不常见的恶心、发冷汗,应高度怀疑心梗发作,立刻含服硝酸甘油一片,然后拨打120急救电话。
Hey, my name’s Eric and for just a second, imagine this… - Someone does a search and winds up at tdftt.com. - They hang out for a minute to check it out. “I’m interested… but… maybe…” - And then they hit the back button and check out the other search results instead. - Bottom line – you got an eyeball, but nothing else to show for it. - There they go. This isn’t really your fault – it happens a LOT – studies show 7 out of 10 visitors to any site disappear without leaving a trace. But you CAN fix that. Talk With Web Visitor is a software widget that’s works on your site, ready to capture any visitor’s Name, Email address and Phone Number. It lets you know right then and there – enabling you to call that lead while they’re literally looking over your site. CLICK HERE http://www.talkwithwebvisitor.com to try out a Live Demo with Talk With Web Visitor now to see exactly how it works. Time is money when it comes to connecting with leads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tacting someone within 5 minutes versus 30 minutes later can be huge – like 100 times better! Plus, now that you have their phone number, with our new SMS Text With Lead feature you can automatically start a text (SMS) conversation… so even if you don’t close a deal then, you can follow up with text messages for new offers, content links, even just “how you doing?” notes to build a relationship. Strong stuff. CLICK HERE http://www.talkwithwebvisitor.com to discover what Talk With Web Visitor can do for your business. You could be converting up to 100X more leads today! Eric PS: Talk With Web Visitor offers a FREE 14 days trial – and it even includes International Long Distance Calling. You have customers waiting to talk with you right now… don’t keep them waiting. CLICK HERE http://www.talkwithwebvisitor.com to try Talk With Web Visitor now. If you'd like to unsubscribe click here http://talkwithwebvisitor.com/unsubscribe.aspx?d=tdftt.com
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再次顺利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审查,连续七年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 此次我司再次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业界及社会对华盈泰医疗技术创新与科研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华盈泰医疗连续多年优质服务与高效管理的最佳褒扬。 华盈泰医疗将继续引入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团队,为自主创新提供根本保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充实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加强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优势和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给予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持久的产品竞争力,并为推动公司快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力争成为健康医疗产业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华盈泰医疗是一家集医学临床、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海军总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科研合作伙伴;是北京邮电大学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同时也是军队网络采购供应商。 产品(“脑心健”系列)已获得国家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欧盟CE认证,公司与国内40多家三甲医院临床应用合作,与北京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及阜外医院心脏中心开展新科研课题项目中。 企业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32项新型应用专利、12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华盈泰医疗将更加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依靠高新技术、规范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再创辉煌!
午后,阳光铺满整个房间。陈阿姨像往常一样,拿出一台和家用血压计有几分形似的仪器,端坐在桌前。只见她熟练地将两条臂帯分别戴在左右上臂,将臂帯的另一端与面前的仪器连接,按下训练键,训练正式开始。 此时陈阿姨 头上有些微微出汗,“感觉浑身热乎乎 的”,陈阿姨介绍说,这是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她是在健百善体验馆专家建议和指导下开始使用的。 <section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7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年前,陈阿姨突发脑卒中,家人注意到她有些步态不稳、说话困难、神志模糊, 立即将她送往医院救治。幸亏发现及时,没有危及生命,但陈阿姨康复阶段仍有轻微肢体障碍。通过使用预适应训练仪,陈阿姨脑卒中后遗症症状越来越轻,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复发。 隔山打牛降低卒中复发率 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通过主动干预,提前让机体适应缺血缺氧环境即为“缺血预适应”依据这原理,华盈泰医疗及其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后,成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的仪器。数据显示,它不仅可 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复发率降 低60%~70%,还具有辅助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提高急性脑卒中溶栓效果.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对抗高原反应 等多种功能。 这是一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血管病防治“神器”.別看它相貌平平, 却凝聚华盈泰医疗及其研发团队的巨大心血。 该仪器的使用原理为缺血预适应治疗。从字面上看,缺血预适应即为提前适应缺血缺氧环境。缺血预适应训练就是通过科学、精准的的臂带充放气对老年人双側手臂进行反复、多次、短暂、无创性的圧迫与释放,激活人体自身内源性抗缺血缺氧的保护机制,诱导机体产生抗缺血,缺氧保护物质,进而对缺血易受损器官,比如心脏、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最新研究发现,缺血预适应训练可增加狭窄或闭塞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的微血管新生及侧支血管的重塑,改变脑部供血。同时,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免疫系统的积极调节,降低急性脑梗的严重程度,提高脑梗康复期的抗感染能力,减少脑梗并发症,促进预后改善。 “就好比普通人潜水最多只能坚持2 分~3分钟,但是东南亚的巴瑶族人却能坚持5分钟~8分钟不换气,他们能一口气潜入50米深的海域抓海参.这正是因为他们适应了低氧环境”吉训明教授介绍,经过科学训练,人体抗缺血缺氧适应能力可普遍提髙5~10倍。 如今,脑卒中已成为国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负担。缺血性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整体数的85%。积极寻找有效措施防治脑梗死,降低脑卒中负担的重要举措。 首次研究中心发现,缺血预适应训练可以将“顽固脑卒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年复发概率降低 60%-70%,这是个让医学界非常兴奋的数字。随后启动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RICA)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将于近期完成全部3000例患者的收治,进行 更为全面的分析.国际同仁对这一研究 结果的发布高度期待。 除了在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上有亮眼表现,缺血预适应训练在治疗老年血 管性痴呆、提髙急性脑卒中溶栓效果、降低致残程度和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也令人振奋。吉训明2017年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循环》《卒中》上相继发表的两篇研究成果显示,远隔缺血预适应有望降低亚度颈动脉狭窄患支架置入手术后的脑损伤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缺血性脑小血管患者的脑白质病变体积,改善患者认知状况。 小神器聚焦中国大难题 与欧美患者相比,我国脑血管闭塞的患者中颅动病变的患者比例高达56%,近乎欧美国家的6倍,与颅动脉狭窄不同是,颅内动脉狭窄导致的脑卒中无法通过现有的药物。支架和搭桥手术治疗完全控制,即使接受了正规的溶栓治疗,还是有18%的患者在一年之内复发。严峻的现况迫使我国迫切需要适合中国人脑血管特点且行之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和设备。 相对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而言,缺血预适应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无创的新型心脑血管疾病辅助的治疗手段,它从萌芽之初便聚集中国心脑血管病的防治的重大难题。 急救车上的“黄金急救法” 不止在国内,欧洲已在救护车上将该方法用于心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抢救,目的就是延长被抢救者缺血组织存活时间,同时减少到医院后溶栓出现的副反应。 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2010年发表的一篇丹麦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急救车上接受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患者手术能够挽救75%的心肌组织,而未接受远隔缺血适应治疗的患者手术仅挽救了55%的心肌组织。该研究提示,对于将要进行急诊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转运途中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能够降低心肌组织死亡风险。 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有诸多相似之处。基于前期大量基础研究和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成功经验,国内外已将远隔缺血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治疗。 在现有医疗急救系统条件下,各种因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延误在所难免,而在急救车上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能有利于提高心肌组织对缺血的耐受能力,降低心肌组织死亡风险,扩宽治疗时间窗,为血管再通治疗挽救心肌组织提供有利条件。操作简单、安全无创、治疗后能及时发挥保护作用、与其他药物和介入治疗互不干扰,使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法成为急救车上的“黄金急救神器”。 缓解高反也用得上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小神器”大显身手的舞台也在不断扩大。在海拔4000米的青海格尔木高原,经研究发现,高原部队官兵通过...
2020年1月13日,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推进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相关部门单位交流分享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相关工作经验,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贺胜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贺胜指出,健康促进与教育战线的广大工作者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大力倡导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回应社会关切,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稳步起航。 王贺胜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和“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要深入贯彻落实《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和健康中国行动,继续推进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完善健康科普“两库两机制”,建好健康促进县区,抓住重点项目、重点人群,着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王贺胜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现场
2020年新年伊始,湖北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已引起全国人民,甚至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指挥下,举国上下抗击COVID-19疫情的保卫战全面打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不断更新发布防控COVID-19的指导性文件。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等机构奇迹般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国各地都组建了精英医疗队奔赴湖北前线。全国万众一心,紧密团结,相信消灭COVID-19疫情指日可待。 在防治COVID-19疫情过程中,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代表的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成为疫情防治期间心血管专科医师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一方面,COVID-19对心脏病患者可造成"二重打击",导致传染病与心脏疾病混杂,处理棘手,增加病死率;另一方面,疫情期间也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等心血管急危重症的确诊和救治流程带来很大变化。尤其是面对急诊室里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何避免COVID-19在医院心导管室和心脏重症监护室内扩散,保护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同时又能使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治?当前正值心血管急症高发的冬春时节,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更显紧迫而重要。因此,集全国专家智慧、经验之大成,发布一份权威学术组织的共识,正确指导疫情期间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已刻不容缓。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主任委员韩雅玲教授高度重视,迅速组织CSC 8个学组(大血管学组、心血管急重症学组、介入心脏病学组、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肺血管病学组、青年委员会及护理学组),并特邀部分全国心血管病及感染控制领域的专家共125位(其中湖北省及外地援鄂抗疫一线的专家23位),组成了共识撰写组。韩雅玲教授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国家有关COVID-19的防治原则,在目前缺乏国际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可供参考的背景下,克服重重困难,本着严谨务实的精神,在遵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救治方案的前提下,密切结合心血管急危重症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临床专家诊治经验的优势,通过全国视频电话会议、电话、微信、短信等远程交流方式,对初稿进行了5次大的修改。各位撰写专家高度负责,全部在36 h内迅速反馈了修改意见和建议,经过9 d的连续奋战最终定稿。 该专家共识合理平衡了COVID-19疫情对人群的威胁与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个体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公共卫生理论和原则中充分融入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专业理念和技术[2]。其亮点总结如下。 1.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针对COVID-19发布的"COVID-19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总指导原则。提出疫情期间对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的"十六字"指导原则,为"疫情第一、风险评估、首选保守、确保防护"。强调疫情防治如"战时状态",把全国分为湖北和非湖北地区,把医疗机构分为COVID-19定点和非定点医院,与国家对COVID-19疫情防治的原则保持高度一致。在救治心血管病患者的同时,强调疫情防控是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首先将严防死守、避免疫情扩散、保护好医护人员作为重中之重。 2.提出"暂时不能排除"这个重要的概念和新分类,以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及警觉。鉴于部分无明显症状的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该共识指出:对湖北省以外的区域、无COVID-19流行病学史、具备1~2项COVID-19临床表现,但未达到湖北省以外地区COVID-19疑似病例诊断标准者(即暂时属于"正常人"的人群)作为"暂时不能排除COVID-19"的患者,应遵照各医院COVID-19专家组及上级医疗行政部门的意见,采取单间病房隔离(启动二级防护),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变化,及时检测(复查)胸部CT及检测病毒核酸,尽快明确诊断。 3.强调积极首选使用"静脉溶栓"等药物强化治疗而非介入、手术等有创治疗,是疫情期间避免因介入或手术等职业接触而导致交叉感染的必要措施。特别是针对无法短时间排除COVID-19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推荐积极溶栓为首选救治方案。对定点医院中COVID-19确诊/疑似患者,只在极少数威胁生命的心血管急危重症、药物治疗无效(如STEMI合并心原性休克溶栓未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但必须履行上级前置审批手续,且必须完全满足具备负压及严格消毒条件的导管室、医护人员三级防护、围术期在负压ICU监护治疗等必要的防护条件。 4.临床实践可操作性强,也是本专家共识的一大亮点。编写专家们根据抗疫一线的实战经验,逐句推敲,覆盖了在疫情防治期间需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及诊治流程的心血管急危重症,特别是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处理原则,临床医师在一线救治患者时可按图索骥,节省时间及精力,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利益,确保医疗机构内其他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群体安全。可以说,这部共识是我国心血管及感染控制领域专家们相互合作、集体创作的结晶。 5.积极推广避免人群聚集的"远程"概念,充分使用互联网技术在疫情防治期间医学领域的应用。不但适用于同一医疗机构内部医护人员的交流沟通,更适合于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会诊交流。 6.抗击疫情大战,勿忘人文关怀。突发疫情给患者和家庭成员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适当心理干预极为重要,能尽快恢复人民群众的生产能力和正常生活秩序。 COVID-19流行事件,应引起全国心血管科医师高度重视和严肃思考。首先,心血管医生亟须恶补COVID-19及其他传染病防治知识,思考在完成当前COVID-19疫情防治任务下,如何使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获益最大化;思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提升全国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我们必须弥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的巨大裂痕,临床医师固然需要追求诊治方法以及操作技术的精益求精,但更需要主动关注人群的公共卫生,贯彻预防第一的理念,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整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国家公共卫生负担。诚所谓"上医治未病"。 我们期待这部专家共识能在临床一线迅速发挥作用,既能帮助临床一线医护人员避免职业接触而导致COVID-19更大范围扩散,又能及时而科学地挽救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为这场抗疫之战的伟大胜利做出我们心脏病学医师特有的贡献!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本文来自《中国心血管杂志》
活动共计40余人,叔叔阿姨们一个个都精神抖擞, 学干货。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体验脑心健环节 工作人员仔细的为各位老人服务 叔叔阿姨们一个个的 跟健康管理师沟通自己的身体状况。 一个个提起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都赞不绝口的。
我们迎来健百善&健百膳隆重开业啦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观路1401号 华南御景园二期A13栋101房 联系电话:138 2614 3949 我们奉行:“人行百善孝为先,莫等儿欲养而亲不待”的传统孝养理念; 我们的经营观:我们卖的不是产品,而是专业的心脑血管健康管理服务; 我们的服务观:健康面前无小事,预防大于筛查,大于治疗。 体验馆一角 在这里我们配备专业的人员和医生为大家做服务
导语:国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市场达到2700亿元,国内心血管药物治疗市场诞生了众多超过30亿元的大品种。心脑血管中成药为患者广泛接受,成为国内常用的临床药物,市场发展迅速。以下对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 国内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市场达到2700亿元,国内心血管药物治疗市场诞生了众多超过30亿元的大品种。心脑血管中成药为患者广泛接受,成为国内常用的临床药物,市场发展迅速。以下对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 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心脑血管药按剂型种类分主要有口服剂型、注射剂型两类。口服剂型中成药主要针对病情较轻的心脑血管疾病,以预防、缓解治疗为主,该品种的销售额由2009年的197.30亿元上升至2015 年的510.84亿元,心脑血管药行业分析指出,近七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7.18%;注射剂型中成药在该市场占主导地位,2009年-2015年销售额分别为304.19亿元、366.22亿元、415.98亿元、518.30亿元、577.32亿元、640.75亿元和677.82亿元,占心脑血管中成药市场总规模的50%以上。 心脑血管用药有西药和中药之分,西药包括普利类、沙坦类、他汀类、肝素类、激酶类等药物,具有效果直接迅速的特点;中药以中成药为主,有银杏类、丹参类、三七类、川芎类以及复方制剂等,具有副作用低、多靶点、多重功效的特点,适合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现从六大类来分析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 (1)强心甙(即强心性配糖体)和非甙类正性肌力药: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脏,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功能的药物。依据作用出现和维持时间分为长时(2~3wk)慢速(2~6h)类如洋地黄、洋地黄毒甙;中时(3~14d)中速(1~2h)类如地高辛、醋洋地黄毒苷、毛花甙甲、毛花甙丙、黄夹甙、万年青总甙、万年青甙;短时(1~6d)快速(1h以下)类如去乙酰毛花苷、乙酰吉妥辛、毒毛花苷K、毒毛花苷、羊角拗甙、黄夹次苷A、黄麻次甙、钤兰毒苷、冰凉花苷、黄草次甙等。 非甙类正性肌力作用药包括非甙类,非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作用类(双氢吡啶类),其作用是抑制心肌细胞内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浓度,增强心肌细胞对钙的摄取并加速其进入收缩蛋白的速率从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如氨力农、米力农、依诺昔酮、司喹南。医学教育网 (2)β受体激动剂: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吡布特罗、普瑞特罗、扎莫特罗。 (3)血管扩张药:扩张外周血管,使静脉扩张静脉回流减少,心脏前负荷下降,进而降低肺楔压,减轻肺瘀血。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若能扩张小动脉,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后负荷下降,由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室壁肌张力和心肌耗氧量相应下降,从而改善泵功能。包括硝酸酯类、米诺地尔、硝普钠、哌唑嗪、硝苯地平。 (4)利尿药: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消除水钠潴留,减少循环血容量,有利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如氢氯噻嗪类、呋塞米、依他尼酸。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可扩张血管,防止并逆转心肌肥厚与构形重建,降低心功能不全的病死率。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福辛普利。 (6)钙敏化剂:心脑血管药行业概况分析,开拓治疗了心功能不全的途径,其增强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深入,以及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意识的加深,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随着人们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我国心血管疾病呈现低龄化及个体聚集趋势。
2月13日,“抗疫情,战卒中”疫情时期脑卒中防治第一期视频研讨会播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反响强烈。2月22日晚,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了第二期疫情时期脑卒中救治策略视频研讨会。福建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武汉协和医院胡波教授、武汉同济医院严丽教授、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彭小祥教授、武汉市第一医院陈国华教授、天津环湖医院佟小光教授、北京宣武医院马青峰教授、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韩建峰教授、深圳第二人民医院任力杰教授、武汉协和医院王伟仙护士长等抗疫一线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主持。超过1万人次观看了会议直播。 康德智教授目前正带队在湖北宜昌抗疫一线支援。他提出,卒中中心应在加强院感防控的前提下,通过关口前移,多学科合作、流程再造、关键适宜技术开展等在区域卒中防治工作中发挥堡垒作用。陈国华教授、严丽教授、王伟仙护士长三位一直坚守在武汉抗疫一线。陈国华教授分享了新冠肺炎潜伏期突发卒中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严丽教授分享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经验并就抗生素使用和插管时机等实际问题做了探讨。王伟仙护士长从护理评估、营养支持、心理护理、血栓防控等方面分享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护理经验,强调了护理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性。任力杰教授在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方面很有心得,他结合深圳市卒中救治经验,介绍了如何发挥卒中急救地图联动作用、使之成为疫情时期卒中救治导航的做法和成效。马青峰教授在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方面经验丰富,他分享了宣武医院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卒中绿道的防控策略,并建议在当前疫情下,卒中绿色通道应强化筛查、严格把控、多层防控,在安全的基础上严防死守,科学评估。 最后,与会专家重点围绕当前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与广大医务人员进行了交流探讨,针对全国医务人员关切的疫情防控下脑卒中防治相关问题进行了答疑。 本次疫情发生在脑血管病高发季节,视频研讨会的召开为指导各地卒中中心科学、有序、安全地开展脑卒中救治工作,发挥卒中中心的堡垒作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佟小光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高度重视疫情时期的卒中救治工作,各级卒中中心应做好精细管理和抓好制度落实,充分发挥卒中中心的堡垒作用。把多学科合作落到实处,让相关科室专家全面参与到卒中中心各项工作流程优化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加强多部门协作,发挥卒中急救地图的联动作用。同时,也要做好医务人员和卒中患者的防护工作。 抗疫情,战卒中。相信我们并肩作战,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现将会议视频发布,供大家观看学习。 文章来自于中国心脑血管病网
2019年9月6日,中国卒中专科联盟成立活动在北京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崔丽英教授、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康德智教授、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华扬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李天晓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丽华教授等出席会议。 成立仪式由刘建民教授主持,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康德智教授作为专家代表进行了发言。王陇德院士对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的成立表示了祝贺,他指出,随着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逐步深入,如何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到脑卒中防治工程中来,区域医疗机构之间更好地协作,相关学科之间紧密地融合,如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专家团队的力量,推广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将卒中防治工作取得的模式及成果更好地转化与推广应用,这些都是当前进一步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深入开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的成立,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紧密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和崔丽英、康德智、刘建民、华扬、李天晓、缪中荣、王丽华等国内从事脑卒中防治工作的知名专家联名发起倡议,面向全国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旨在搭建协调统一的工作平台,汇集脑卒中防治工作相关机构及医务工作者等各方力量,配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脑卒中防治各项工作。 卒中专科联盟首任主席由王陇德院士担任,联盟将于今年底的脑卒中防治工程总结会期间召开首次工作会议,选举产生相关组织和成员。 文章来自于中国心脑血管病网
2019年12月底至今,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脑卒中相关专业医、护、技人员面临卒中防治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的双重压力。如何在疫情防控期间科学、有序地开展脑卒中患者的救治工作,同时做好患者、家属和医务工作者的安全防护,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为确保脑卒中防治各项工作在疫情期间顺利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修正版)》等相关文件,结合疫情防控期间数十家高级卒中中心脑卒中防治实践经验,共同撰写了《神经病学专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第一版)》、《脑血管外科专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第一版)》、《神经介入专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脑卒中绿色通道管理专家共识》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共识(第一版)》,旨在为全国各级医院脑卒中相关专业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目前,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各地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一定能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文章来自于中国心脑血管病网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