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猝死”的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来。跑步,似乎也从一项健身运动变成了高危项目。 据中国田协2017年一份相关数据统计,在此前3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中已经有超过16人猝死。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的真正原因 运动不是造成猝死的主因,隐藏的心脏病才是运动性猝死的“幕后黑手”。 猝死有心源性及非心源性之分。心源性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发病,其中以冠心病最常见。非心源性因素有过度劳累、酗酒、服用药物、剧烈运动等。 “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心肌肥厚等。刺激因素还包括:急性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兴奋和血流动力异常引起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等。 运动猝死不分年龄,人人都应时刻保持敬畏。想在运动过程中远离危险,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1.运动前排查风险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彻底排查潜在疾病威胁。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 2.保证充分的热身 运动前热身,能让尽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谢能力,以保证在进入高强度运动后,人体能量代谢能满足运动的需求。 热身一般占总运动时间的10%~20%。如果冬天天冷,热身时间要适当延长。 3.运动量不宜过大 马拉松是一项高负荷、大强度、高风险的竞技运动,不提倡未经训练的人参加马拉松全程跑。 长跑有利于心脏健康,但要循序渐进。初练者一般从3000~5000米开始,或持续20~30分钟。 4.及时补充能量 长时间运动,应及时补充运动饮料、能量棒、盐丸。建议每跑5公里喝100~150毫升水。夏天饮用水要保持在8~12度,冬天保证水温在30~40度。 5.感冒、发烧不运动 有些人认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 事实上正相反,因为感冒发烧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于入侵,如果入侵心肌,会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在自身很疲惫、熬夜的情况下,也不建议剧烈运动。 6.运动中不适别硬撑 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很明显的气喘、胸闷、胸痛,要立刻减缓运动或暂时退出运动,千万不要硬撑。 7.跑步后不要立刻停步 跑步结束不要立刻停下来,最好能走上10~20分钟,同时做深呼吸,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可配合做一些静态拉伸动作,比如弓步压腿、侧压腿等。同时,不能马上洗澡、吹风或用空调等。 最后,全民运动值得提倡,但高强度运动并非人人适合。选择力所能及的项目,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真正从运动中获益。
针对于冠心病的患者在家用药,需要注意什么?我们来看看专家怎么说的。“冠心病患者在家服药治疗期间,切不可擅自做任何改变,尤其是以下3种情况!以免加速心脏病进程。 1.忌随便停药 对冠心病患者而言,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治疗,突然停药了可以致命。比如装了支架的患者就应该至少在1~2年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 但是有一部分冠心病患者在胸闷、憋气等症状时用药很准时,一旦病情有了好转,或者症状消失时就随意停药。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临床上,这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非常高,一旦救治不及时,就可能瞬间丧命。 例如长时间服用美托洛尔的冠心病患者不可骤停服药,否则会引起“反跳”,加剧心绞痛甚至发生心肌梗塞。 2.忌随便加大剂量 冠心病患者常常合并几种基础病,在采用联合用药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用量,不可治病心切,不遵医嘱吃药,擅自加大药量,期望一下子把病治好,结果反而加剧病情恶化。 如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短时间内一般不宜超过3次。如果任意加大硝酸甘油量可以直接造成管状动脉痉挛,而且还会产生耐药性。 3.不能擅自服用其它药物 当冠心病患者出现除心脏以外的不适症状时,最好不要擅自用药治疗。 一方面,可能是心脏问题表现的假象。如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常使人误以为是急性胃肠炎,但实际上可能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如果仅仅服用止泻药的话,势必会延误病情,失去最佳抢救机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 另一方面,药物会相互作用,尤其是不清楚药物成分时!如抗感冒和止咳平喘类中成药通常含有麻黄,麻黄可加强心肌收缩力、使血管收缩、心率增加,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可诱发心绞痛。 所以,冠心病患者在服药治疗期间,该什么时候停药,是否调节药量、治疗其它疾病或服用其他药物之前最好咨询主治医生意见,切不可擅作主张!
在中国,因为心脑疾病倾家荡产的例子不胜枚举,患者一旦发病,入院治疗就要准备大量的钱财。虽然现在很多家庭都有医保,但是,医保能报销的部分十分有限,并且,前期治疗的大部分资金需要病人家属先垫付。 医保只能在病人康复出院或者人走掉以后才可以事后结案报销。总而言之,得了心脑病,处处需要钱。高额的治疗费,常常是压倒一个家庭最后的一根稻草!这可谓是一人病倒,拖累全家,抢救失败,全家还债! 医生曾向记者公开过一张因急性心梗入院的收费单据,上面赫然写着104万的巨额医疗费用,医生说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实际上,患者刘先生因急性心梗、右侧冠状动脉严重堵塞而紧急入院,术后转入ICU,并出现多种并发症。刘先生入院61天,治疗总费用170万元。 将近200万的治疗费用,真不是一个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这些巨额医疗费,是怎么花掉的呢?因为刘先生病情危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先进设备,如控制心跳骤停的人工心肺仪,花费昂贵,刘先生使用时间长达9天。患者每2小时还要进行一次血气功能、凝血功能监测,这项费用,每天大约需要2万元。 钱就是这么花掉的!尽管医院已经想方设法为刘先生节省花费,最终的支出还是让一个普通家庭难以承担!虽然患者的家人在刘先生入院抢救前就做好了必须花钱的心理准备,但病情的严重性和费用的高昂依然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心理预期。幸运的是,刘先生最终被抢救回来了。为了还清这笔治疗费用,刘先生和他的家人债台高筑,几年内都无法还清外债! 刘先生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有一位脑溢血的老人因病情严重住进了ICU,一共住院72天,花了130多万。老人的家人为了给她治病,卖了两套房。然而,悲剧的是,阿姨最终没有救回来,留下伤心欲绝而债台高筑的家人撒手人寰。 这样的悲剧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阻止悲剧发生的办法,只有提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知道,心脑血管问题不重视、不预防,突发急救入院的后果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的!须知,心脑疾病毁一生,一朝入院穷三代!健康才是人生的“最大不动产”! 未病防治,是一个家庭最明智的投资!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被业内专业人士称为“心脑血管健康管家”,是时候为家人的健康投资一台脑心健治疗仪了。 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心脑血管治疗仪 远程缺血预适应指在身体部分器官(上肢等)进行短暂的缺血刺激,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激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抗缺血缺氧的保护物质,增强心脑肾等生命重要器官对未来发生致死性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从而发挥预防和保护作用。 产品适应症:预防及辅助治疗冠心病、脑中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头晕、失眠、偏头疼等。
儿童节,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荡秋千、捉迷藏、掏鸟窝、爬树、摸鱼…… 那时候的你,玩得无忧无虑,笑得没心没肺 老妈拿着一根小竹竿,追在你屁股后面 你一点也不害怕,她追上了也舍不得打 每次做错了事,老爸拖着大棒要揍你 棒棍没落下,就被老妈挡了回去 你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又逃过一劫 吃饭的时候,你发现碗底多了几块肉 那时候吃得很开心, 如今想想却湿了眼眶 无忧无虑的童年,只因有父母守护 在他们的培养下,你终于长大成人 如他们所愿,你成了一个优秀的人 在大城市里工作,买房,娶妻,生子 你的日子越来越红火,父母却一年年老去 他们的双鬓开始花白,他们脸上长出皱纹 曾经健朗的母亲,已经没有力气追着你跑了 曾经强势的父亲,如今说话没有了底气 他一天打五次电话,只为求你回家吃顿饭 你常常不耐烦挂了电话,埋怨他们不懂事 医生的诊断书发下来,你才知道父亲有了健忘症 曾经年轻的父母,如今已经变成了“老小孩” 儿童节,让我们把目光放在这群“老儿童”身上 关心他们的精神、心脏、大脑和血管的健康 一台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一份无言的关怀
退休音乐教师赵先生,爱好戏曲,吹拉弹唱样样会,今年62岁,患糖尿病已十多年,但头脑思维灵活,精神状态一直不错,退休后经常和一班戏友在公园一角组织戏曲沙龙,乐在其中。 大家都很羡慕他能唱能跳,天天都开心,不过最近他和大家一起唱戏时总忘记台词,戏友们也说他唱戏老跑调,还常常丢三落四,情绪也越来越低落。这让赵先生和他家人都非常苦恼,他自己也纳闷:难道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吗? 于是女儿带他去了医院就诊,医生仔细做了问诊和检查,告诉他可能得了阿尔兹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赵先生觉得自己年纪也还不算大,一辈子爱好音乐,虽然退了休但平时和朋友们经常聚会,天天玩得也挺开心的,除了糖尿病、高血压,身体总的来说还不错,怎么这么快就得了老年痴呆了呢? 老赵心情沉重又沮丧,医生安慰他说:你的情况发现得早,会得到控制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患阿尔兹海默病人数在1000万左右,这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糖尿病患者。 相比普通人,糖尿病患者罹患此病的风险可能更高,2型糖尿患者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大约为普通人的两倍,目前已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和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密切关系,糖尿病不仅通过影响脑卒中造成老年血管性痴呆,同时还能够凭借血管性因素之外的危险因素增加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老年痴呆症? 1、控制代谢指标,降低患病风险 积极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等多种代谢指标,良好的综合性代谢控制不仅可以减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还有助于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认知能力下降的发生和(或)进展,避免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 2、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低血糖对老年人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低血糖引起昏迷、抽搐,严重者造成大脑不可逆性损伤,反复发生会过早或加重痴呆的发生。 所以,老年糖友平时一定要谨防低血糖,尤其避免格列本脲等长效降糖药物;平时按时按点吃饭,外出注意携带含糖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3、注意老年人的行为变化 老年糖友在控制血糖期间,家属一定要注意他们的行为变化,包括情绪,记忆力等等,一旦发现他们变得越来越糊涂、精神和行为异常、不能说清自己的想法时,家人要及时带老人到医院就诊,争取早发现、早干预,避免或延缓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
癌症,这两个字让人望而生畏。在很多人的意识中,癌症等同于绝症,似乎一沾上癌症这个词,就相当于判了死刑......然而,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罪魁祸首并不是癌症,有一类疾病的死亡率比癌症还要高! 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梁晓峰教授团队在《柳叶刀》上发布了一篇重磅研究,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国34个省市居民的前25位死因变化,以及导致死亡的高危因素。 1990年和2017年,我国居民的前10位死因分别是: 数据来源:the Lancet 从图表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人类的主要疾病负担来源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中风”。 前十名致死疾病就包含了四种心脑血管疾病,包括排行第一的脑中风,排行第二的缺血性心肌病,排名第五的阿尔兹海默症,以及排名第八的高血压性心脏病。 可见,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是降低中国居民死亡率最紧迫的任务! 想要防治此类疾病,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中风、缺血性心脏病 首先,中风、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以及抽烟、喝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 对于中风患者而言,建议平时注意控制好血压。 因缺血性心脏病和血管狭窄关联较强,因此,对于血脂、血压的控制更为关键。 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是由高血压引起的以心脏肥厚为代表的疾病,高血压还会引起其他疾病,比如中风等,因此高血压患者要按时吃药控制。 重点预防排在首位的中风 我国已成为中风的重灾区,目前,居民中风的风险率已高达39.3%,其中,男性风险率超过40%,是世界唯一男性发病率超过女性的国家。 那为什么我国的中风发病率这么高呢? 其实,关键还是在于不良的生活习惯。 因此,应对中风,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合理膳食 杜绝暴饮暴食、按时吃饭,并且注意控制三高,少食红肉、少吃油炸食品以及控制糖的摄入量。 2.适宜运动 合理安排运动的时间以及频率,每周安排两到三次,每次运动45分钟左右。 3.戒烟戒酒 吸烟及过量的饮酒对身体是有害无益的,建议远离烟酒,越早越好。 4.健康积极的心态 培养良好健康的心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学会合理的排解方式。
几乎每个人都可能有过抽筋的经历,那种突然间的疼痛着实让人忍受不住。有人说抽筋可能是你要长高了,其实抽筋的原因有很多,它也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的症状。 下肢动脉硬化是动脉硬化的一种,它发生在下半身肢体。如果存在下肢动脉硬化,跑步就会受阻,健身效果不佳,甚至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下肢都会疼痛。想恢复健康的身体,不再担心迈步时突然跛脚,也不必担心下肢会突然抽筋,就要进行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了。 下肢动脉硬化治疗 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方面,主要有治疗病因、行走锻炼、外科治疗、介入治疗等治疗方法。 治疗病因 导致人体患上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因此,要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就是从动脉硬化着手,要严格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在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要改变,如要戒烟戒酒、不熬夜等。 行走锻炼 当人体在进行行走的时候,能够促进下肢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对周围血管疾病治疗和康复有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患有下肢缺血导致的间歇性跛行患者有着较良好的疗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通过行走锻炼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 但是行走锻炼的强度也不应过大,如果患者在进行行走锻炼30分钟之后,出现了剧烈的疼痛感的话,说明运动的强度过大,应该适当的降低强度;若是在运动60分钟之后,才出现剧烈的疼痛感的话,就说明运动的强度过小,应该适当地加强运动强度。但是在每次运动结束之后,都不应该立即停止锻炼,应该慢慢地减速,直到结束,这样才不会损害到身体。 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主要包括传统的手术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就是进行搭桥手术。该手术等目的就是通过人工血管或者是自体静脉将病变的两端正常的动脉连接起来,这样血管就会变得通畅,血液就可以通过桥血管,绕过病变动脉进行流通,恢复动脉供血的功能。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主要是通过在患者的皮肤上穿刺一个洞,将导管、球囊、支架等物品送到发生病变的动脉处。之后通过球囊将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扩开,从而来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身体的损伤比较小,而且术后的恢复也比较快。 下肢动脉硬化的治疗有多种方式,当然,治疗要根据病情决定,病情较轻的人可以通过行走锻炼或养成良好习惯去缓解病情,严重的患者就可能还要采取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进行。无论是轻是重,医生都会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计划,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
2020年初,新冠状病毒在湖北武汉爆发,转而席卷全国。全国人民努力了几个月,终于把病情控制住了。如今,大家的生活工作正慢慢地恢复正常,但依然不能对疫情掉以轻心。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状病毒肆虐过的疫情重灾区,竟然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地,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迹可循?现在,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 大家知道,新冠状最严重的疫情区便是湖北,其次是广东、河南、湖南、安徽、黑龙江、山东、北京等地区。据统计,以上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心脑血管的高发地。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地盘点 河南:心脑血管疾病高居死因榜首 地处中原的河南,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地之一。河南省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统计显示,该省高居前3位的死因,心脑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居首位。 饮食上偏咸,油性大的河南菜,存在着高盐、高热量的问题,给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山东:口味重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诱因 山东人口众多,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省,“口重”就是其中一大诱因。山东人口味重由来已久,因为山东夏季气候炎热,咸的食物便于储存。 饮食上,虽然山东汤菜清鲜爽口,但是菜肴调味以甜、咸、酱香为主要特点,糖盐过量,不利于健康。此外,山东人脾气倔强,性格急,情绪激烈致使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病率较高。 安徽:徽菜“三重”,容易引发“三高” 徽菜重色、重火功、重光泽,容易造成安徽人油脂摄入过多,油脂和糖过量除了给身体带来肥胖之外,还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湖北:香鲜酸辣引来心脑血管疾病 湖北人性格直爽,饮食口味以酸、甜、辣为主,尤其爱吃辣椒。虽然辣椒维生素含量很高,但是其中的辣椒素,却容易造成循环血量加剧,导致心跳加快,心动过速。短期内大量摄入辣椒素,可能会引起急性心衰,甚至会引发猝死。 心脑血管疾病的地域特点 我国心脑血管病高发地区集中在东北(黑龙江、吉林)和西部(新疆、青海和西藏);冠心病负担在北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新疆和黑龙江最高;脑血管病疾病负担在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西藏、青海和贵州较高。 黑龙江省《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期自评报告中指出,全省居民死因前3位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病位居首位,占黑龙江省居民死亡人群55.7%。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介绍,研究数据显示,北方人心脑血管的发病风险是南方人群的2倍。 像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典型的北方城市,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率较高。此外,安徽、湖北等南方城市心脑血管疾病相对较少,很容易被忽视,应该加强防范。 为什么心脑血管病偏爱北方人? 以下两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1.饮食口味重,油盐超标 北方人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北方菜口味重,油脂摄入过量,尤其是东北菜、鲁菜更明显。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上限为5克,而在我国某些北方地区,人日均摄入量达10多克,远远超标。 有调查数据显示,黑龙江省居民油脂摄入量过高,人均每天34.2克,远远高于25克的上限;其食盐摄入量过高,人均每天13.3克。 2.天气冷,吃得多,运动少 北方人民生性豪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吸烟者多,无形中摄入过多油脂及有害物质。同时,我国北方冬季天气较冷,人们的户外运动较少,必然会导致脂肪代谢过剩,影响心血管健康。吃得多,运动少,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气候因素对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病的影响 冬天,让很多老年人疾病加重,常见的危害较大疾病主要有两类: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冬天是怎样加重这两类疾病的呢?主要通过两个媒介:感冒、高血压! 冬天气温低、气压高、空气流动小、雾霾天气多等因素容易导致地面污染物积聚,是诱发及加重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 常有老人说:我平时没事,每到冬天就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可见,气候变化会诱发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发作,使其加重,甚至危害生命。 大家知道,新冠状病毒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表面看起来,它跟心脑血管疾病没有任何关系的。不过,这两种疾病都会受到气候的影响。也就是说,无论是呼吸道疾病,还是心脑血管疾病,在寒冷的环境下都是不利于病情控制的。 同时,气候因素造成南北人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也是影响心脑血管病发病率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气候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气候与地域是紧密联系的。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南北不同的气候造成了这两类疾病的地域差异。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如此结论:疫情重灾区就在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并非巧合,主要气候因素使得这两种疾病在地域上高度重合。
心肌梗塞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一般正常人每日血压波动在2.7-4.0千帕(20-30毫米汞柱)范围内,在无降压药的影响下, 睡眠能导致血压下降20%左右(女性更明显)。
通俗的来讲就是人体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的一系列改变。它不仅仅单指血压的升高,还指由其引起的人体心、脑、 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由于人的血压经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精神、年龄、环境等)的影响,所以正常血压和高 血压的诊断标准也一直在更改。最新的诊断标准是在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 压≥90mmHg(非同日3次测量),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柚子、橘子、橙子、柠檬这四种水果可有助于降血压,预防中风。
因为这几种水果都富含维生素C,维C能软化血管,降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栓形成。
哈欠连绵,多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至10天内发生,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口吃,流涎,已经有迹象,可能会突然发病;一过黑蒙,即突然出现眼前发黑,还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和意识障碍,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视物模糊;剃刀落地;偏侧麻瘫,这已是最轻型中风。
高血压病人、心脏病病人、糖尿病病人、红细胞增多症者、酗酒人群、长期吸烟人群、脑血管畸形人群、过食咸食的人、习惯性便秘人、体内缺镁的人、用药不当人群。
高血压病人、心脏病病人、糖尿病病人、红细胞增多症者、酗酒人群、长期吸烟人群、脑血管畸形人群、过食咸食的人、习惯性便秘人、体内缺镁的人、用药不当人群。
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2-3天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从静脉补充;3天后开始鼻饲,开始几天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已经耐受情况下,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
高血压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高血压和续发性高血压。通常我们说的高血压是指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比 较少见。
在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的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但仍与许多因素有关联,如:遗传、超 重、高脂血症、摄食过多钠盐、饮酒过度、抽烟、压力、运动量不足等等。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