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脑中风)是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可导致患者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及精神抑郁等,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6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或因脑卒中而永久致残。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约四分之三的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的栓塞或者出血,导致局部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从第三次全国人口健康报告调查情况来看,脑卒中的死亡率占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第一位,而且我国是脑卒中大国,平均发病年龄是66岁,还出现年轻化的趋势。 脑卒中又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栓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提醒:预防脑卒中牢记“6要点” “国内外的防控经验都已证实,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胡劲松表示,脑卒中的预防应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手段,即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具体来说,日常生活中应牢记6个要点: 1.合理饮食。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动物内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限量使用烹调油,减少摄入高油、高糖的食物,饮水要充足。 2.量力运动。以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运动时要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 3.控制体重。超重、肥胖者要积极减重。 4.克服不良嗜好。戒烟限酒,避免久坐、长期熬夜等习惯。 5.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做颈部血管彩超,评估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发现问题早诊早治;房颤(心房颤动)或者有换瓣手术的患者须抗凝治疗;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群,须按医嘱服药,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水平。 6.注意天气变化,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紧张劳累。老年人还应避免过快改变体位,积极防治便秘,以防用力排便时引发意外。 熟记“8+2”预测脑卒中风险 高危人群尽早就医,接受定期随访和规范化干预管理。 了解自己患脑卒中风险的大小,有利于引起重视、及早预防,减少因脑卒中致死、致残的悲剧发生。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与精神卫生科科长、副主任医师胡劲松给出“8+2”脑卒中风险评估方法:“8”指的是根据《脑卒中危险评分卡》,主要有8个可能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是指高危人群要做2项检查。 警惕8个危险因素 1.血压≥140/90毫米汞柱; 2.心律不齐、房颤。60岁以上者7%~30%的脑卒中由房颤所致; 3.吸烟。吸烟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每天吸烟1~20支者,比不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大3倍;每天吸20支烟以上,比不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大5倍; 4.低密度脂蛋白(LDL-C)≥240毫克/分升; 5.糖尿病。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6.很少进行体育活动。久坐不动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变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7.明显超重或肥胖; 8.有卒中家族史。 具有3项以下危险因素,且无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等慢性病者为脑卒中低危人群;具有3项以下危险因素,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等三种慢性病之一者,评定为脑卒中中危人群;具有3项或以上危险因素者,或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既往曾患脑卒中者均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做2项检查 如果评定为脑卒中高危人群,需要进一步做2项检查: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测。 同型半胱氨酸在血液中积累超过一定浓度时,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凝血过程,造成血栓。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相当于“火上浇油”,两者同时存在可使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近12倍。 如果颈动脉血管壁上有斑块形成,就会造成血管狭窄,导致血液流通不畅。一旦斑块脱落,随血流进入脑部阻塞脑动脉血管,就会导致脑梗死,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的脑组织缺血,导致失语、偏瘫等,严重者会造成猝死。 此外,脑卒中高危人群应该尽早到医院卒中中心或神经内科进行咨询,接受定期随访和规范化干预管理。 缺血预适应与脑卒中 还记得给大家科普的远隔缺血适应训练的机理吗? 通过对患者双上肢进行循序渐进的反复、间断和相当强度的血流阻断与恢复刺激。当血流阻断时,训练肢体的细胞会感受到氧气的降低,产生氧气感知通路上的一系列分子水平的变化,利用神经传导、体液及全身炎症反应等途径,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达到改善全身组织代谢、增强缺血组织血流代偿,从而诱导心、脑、肝、肾、肺等脏器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提高远隔重要器官的抗缺血、缺氧损伤的能力,以预防和治疗组织突发严重缺血引起的损伤,比如防治脑缺血引起的脑梗死,心肌缺血引起的心梗。
我们的生命极脆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其中疾病是不可避免的,对自己再好的保护,也会有疾病侵袭,尤其是脑出血这样的疾病,更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现在生活压力大,如果没有好的习惯,脑出血更是会钻空子。 这四大坏习惯要警惕,赶紧改掉,脑出血可远离你1、酗酒。酒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开心时与不开心时,业务商谈或是家庭事故,都会喝酒。有些人喝酒知道节制,可有些人却不会,酗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同时人体凝血机制也会发生改变,当脑血流加速的时候很容易诱发脑出血。2、吸烟。除了酗酒以外,吸烟也是现在人们的生活常态,烟龄时间越长,身体的健康指数就越下降。长期吸烟会导致动脉硬化,让血管变得更加脆弱,在脆性增加的同时,脑出血的几率也会渐渐升高。 3、情绪激动。很多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无法平复自己的心情,而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或是很激动时,就会影响心跳的正常跳动频率,而血压在这个时候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会让血管的压力变大,更容易出现脑出血。 4、洗过热水澡。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持有怀疑态度,洗澡是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好卫生工作才会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而在冬天的时候,洗澡时更愿意水温高一些。在使用热水洗澡时,血管会扩张,脑血流速会加快,这个时候更容易出现脑出血。 脑出血是极严重的疾病,是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的,因此在平常生活中,要做好预防与护理工作。烟酒可以沾,但是需要注意量,过量话很容易对身体一些部位产生刺激,在情绪方面要有好的控制力,不要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情,多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另外为了避免的发生,要做好检查工作,定期到医院做一下检查,一些疾病可以检查出来,及早治疗才不会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脑出血形成时是会有一些症状的,比如头痛恶心、嗜睡且浑身无力、严重时说话会变得不清楚,当出现这些时,就要重视起来,有可能脑出血的征兆,需要到医院做一个详细的检查,同时要注意生活习惯,避免以上说的四个习惯,对于预防与治疗是有帮助的。
我国糖尿病患者居于世界首位,这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糖尿病预防不彻底有很大关系。所以我国近几年对糖尿病预防下了一番功夫,为此也专门下发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病患存在误区。 误区一:糖尿病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 这是很多糖尿病病患存在的心里,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糖尿病初期或者服药期间,血糖得到控制,相关症状并不明显,同常人一样。 但是一旦不控制,就会使血糖迅速升高,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比如糖尿病足。这种并发症治疗难度很大,神经肌肉已经遭受伤害,严重的还要面临截肢风险。 所以糖尿病药物控制非常关键,不可大意,不要等到出现症状了,悔之晚矣。 误区二:盲目相信“灵丹妙药”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疾病,无法得到根除治愈,只能依靠药物长期治疗。市面上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并不会有神奇功效。试想如若果真存在,也不会有如此多的糖尿病患者了。盲目相信反而会耽误病情,导致病症加剧,得不偿失。 误区三:服用药物期间不用控制饮食 许多人认为服药了也就不用控制日常饮食了,这也是错误的。 饮食是引发糖尿病的关键因素,致使血糖升高。服用药物控制血糖期间,如若不控制饮食,药物无法足量控制饮食所带来的血糖量,血糖还是会呈现升高,进而引发并发症。 误区四:盲目停药 许多人在长时间服药后,血糖趋于稳定,就出现停药,而血糖升高后,又开始服用。这种情况不仅无法保证血糖稳定,反而会加重对身体伤害。 此外有些人听信药物会造成肝肾伤害,盲目停药,致使血糖反反复复,出现并发症。此时再去治疗,难度加大不说,还要饱受并发症煎熬。所以糖尿病药物切不可盲目停药,按时服用,以保身体将康。 糖尿病症状虽然并不明显,但是高血糖正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体内相关组织,如果不按时服用药物,并发症就会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所以切不可盲目停药,也不要相信“灵丹妙药”。日常中应该做到按时服药,控制饮食,少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多参加运动,控制住血糖,预防并发症出现。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它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通常继发性高血压在原发疾病控制得到后,症状也会逐步缓解和消失。 但原发性高血压则不相同,这是一种长期持续性的疾病,只能通过降压药物来进行控制,让血压处于正常水平之下。 正因如此,很多高血压患者都认为,只要我按时吃药就可以了,不用注意其他问题。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做好以下5件事,才能真正让药物发挥出效果: 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于情绪暴躁的朋友来说,相对容易出现血压的异常波动,特别是情绪剧烈变化达到顶峰时,血压也会因此上升。 而且,常年患有高血压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还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所以,科学建议在药物使用的同时,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 科学锻炼很有必要: 部分高血压患者认为,体育锻炼容易让血压升高,所以就干脆放弃了锻炼,甚至是连快步走一类的锻炼也不愿意进行。 但实际上,通过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血液循环有一定帮助,反而会促进血管的扩张,起到降低血压的效果。但是要注意锻炼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才是正确做法。 控制体重不能少: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多都处于体重超标的情况下,要知道肥胖也是导致高血压出现的一个因素。 所以,当确诊为高血压之后,控制体重、限制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很有必要,同时还要搭配合理的体育锻炼,从而起到控制血压的效果,特别是对舒张压的控制有一定帮助。 控制盐分摄入: 高盐分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出现的一大因素,盐的主要成分就是钠离子,大量钠离子在血液中堆积,无法被身体代谢和利用,就会导致水钠潴留情况出现,血容量增加、血压因此升高。 所以,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限制盐分摄入很有必要,每日盐分摄入应控制在6克以下。 定期对血压进行测量: 高血压患者每日都需测量血压,观察血压有无波动,特别是清晨血压高峰期阶段进行测试,在服用药物后的1-2小时,还需再次测量血压。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笔记录下一天内的血压变化,观察药物的发挥效果。如果在用药之后,血压仍然无法控制,就要及时就医按照医生建议进行调理。
头晕、嗜睡是高血压的症状吗?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 头晕和头痛是高血压最多见的脑部症状,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持续性沉闷不适感,经常头晕可妨碍思考,降低工作效率,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尤以近期记忆力减退为甚。长期的高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也是引起头晕的原因之一。 有些长期血压增高的患者对较高血压已适应,当服降压药将血压降至正常时,也会因脑血管调节的不适应产生头晕。当血压降得太低,有时也会感到头晕,这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头痛可表现为持续性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时引起恶心、呕吐,多因血压突然升高使头部血管反射性强烈收缩所致,疼痛的部位可在两侧太阳穴或后脑。 出现胸闷心悸意味着患者的心脏受到了高血压的影响,血压长期升高会致使左心室扩张或者心肌肥厚,这都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进而发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患者就会感到胸闷心悸。 另外由于脑神经功能紊乱,可出现烦躁、心悸、失眠、易激动等症状;全身小动脉痉挛以及肢体肌肉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麻木,颈背肌肉紧张、酸痛;原来鼻中隔部位血管存在缺陷的患者易发生鼻出血。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 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时,必须尽早检查治疗,以防止靶器官损害以及预防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的发生。有不少高血压病患者不论是在早期或已有严重高血压,都无自觉症状,直至发生中风或因患其他疾病测血压时才发现就太晚了。所以进行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诊断治疗高血压对维护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高血压病患者不能以症状的轻重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和决定降压药物的服用剂量。 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部分症状不是由高血压直接引起的,而是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控制血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是用药,更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疗,效果会很好的。
心脏自身同样有为其输送营养的管道系统,医生称之为“冠状动脉”,当“冠状动脉”由于多种因素过早发生粥样硬化,酷似水管“生锈”阻塞管腔,其支配区域心肌得不到充足血液供应,不能正常工作,因而出现心肌缺血性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冠心病”。 这十大因素导致冠心病我们说冠心病可防可控,必须首先明白哪些因素促使冠心病发生,这其中包括无法改变的危险因素:比如年龄、家族史、性别等;正所谓“人的命天注定”。好在上述这些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仅仅决定了冠心病发病的1/4,是否罹患冠心病的绝大多数原因都取决于那些可以很好控制的危险因素。 1、年龄。冠心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年增高,60岁以后比较常见,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年龄在逐步提前,40岁以前发生冠心病也屡见不鲜。因此,必须注重早期预防。 2、性别和家族史。男性心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女性,有数据显示:25-74岁男性冠心病发病率为女性的1.1-6.2倍。有直接血缘关系的长辈冠心病发病年龄越早,其下一代越值得积极预防。 3、吸烟。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冠心病风险增加一倍,冠心病死亡率增加50%;吸烟者在戒烟1-2年内,冠心病风险迅速下降50%,5-15年后,逐渐接近从不吸烟人水平。 4、血压升高。血压升高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呈线性关系,年龄在40-70岁的人,血压在115/75mmHg至185/115mmHg的范围内,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都可以使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一倍。 5、血脂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与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有因果关系。血胆固醇水平增加10%,冠心病危险性增加20%-30%。胆固醇水平增加越早,冠心病危险性就越大。血胆固醇水平降低1%,冠心病危险性减少2%。降脂治疗,事半功倍! 6、肥胖。超重增加代谢紊乱的危险,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早年肥胖也是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预测指标。事实上,超重患者体重下降5%-10%血压就明显改善,减重也能帮助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7、缺少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减少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也是心血管病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事实上,运动量与冠心病发病成反比,体力活动可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25%。 8、糖尿病。糖尿病是动脉粥样化性疾病及其并发症和相关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男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比没有糖尿病的人群高2-3倍,女性糖尿病者高3-7倍。 9、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明显影响患冠心病的危险性。众多对食品的研究证实,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降低心脏病和卒中的发病率。与之相反,过多摄入饱和和反式脂肪、甜食以及缺乏维生素则可以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风险。 10、社会心理因素。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过度的压力,焦虑,A型行为,抑郁孤单等社会心理因素都可能对冠心病产生不良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预防冠心病,降低死亡率。如何和冠心病说“不”?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参加体检,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 临床上,冠心病的危害表现可以千姿百态,从没有症状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到一过性可以迅速缓解的劳力性心绞痛,再到严重急性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医学叫心肌梗死),或者长期慢性严重缺血引起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甚至突发严重大面积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最常见且凶险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后果十分严重,在不能得到即刻急救的情况下,患者表现为突然死亡(医学上称之为猝死)。冠心病一旦发生,紧急救治往往非常有效和重要;但积极预防,可以避免大多数急性发病,应该说,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久坐不起、加班熬夜、烟酒过度、爱吃油腻不爱动……如果这些都是你平时的写照,那要好好留心你的血脂了。 据统计,我国血脂异常患者已达2.2亿,由此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正以每年超过300万人的速度夺去人们生命。 血脂异常被称作最隐蔽的“温柔”杀手,很多人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但血管已被慢慢“侵蚀”。 血脂增高5个皮肤征兆 1、黄色瘤 皮肤表面长出的丘疹状黄色结节,结节内聚集了含有脂质的黄色瘤细胞。 根据形态和部位分为: 肌腱黄色瘤:常发生在跟腱、手、足背肌腱处,为卵圆形质硬皮下结节,与皮肤粘连,边界清楚,有家族性发病的特征。 手掌黄色瘤:发生在手掌的扁平黄色瘤,呈橘黄色轻度凸起。 结节性黄色瘤:好发于身体肘、膝、指、髋、踝、臀等处,为圆形结节,边界清楚。 丘疹性黄色瘤:为小米粒大的棕黄色丘疹,有时口腔黏膜也可生长,常见于高甘油三酯血症。 2、头晕犯困 时常感到头晕头痛、胸闷气短、睡眠不好、容易忘事;手脚易发麻、沉重;清晨头脑不清醒,早餐后可改善,午后极易犯困,夜晚却很清醒。 3、出现耳褶 耳褶是指耳垂前面的皮肤不光滑,不平整,出现皱褶。皱纹可深可浅,可多可少。美国研究发现,高血脂和冠心病人74%耳垂有皱褶。 4、角膜老年环 眼角膜周围白色或淡黄色环形斑,因角膜没有血管供给,全靠细胞之间营养渗透。老年环反映胆固醇在该处的存积,与脑动脉硬化有关。 5、睑黄疣 眼睑出现淡黄色的小皮疹,开始时为米粒大小,略高出皮肤,严重时布满整个眼睑。除眼皮外,胳膊肘、大腿、脚后跟等也是多发部位。 血脂高了,危害不小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起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中风;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 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最新研究提示高血脂可能与癌症的发病有关。 控脂食物“信号灯” 高血脂的5大认识误区 流行病学的统计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血症人群快速增长,年龄分布也进一步提前,青年、中年人得高脂血症的人数大大增加。 然而,人们对高血脂却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不少误区,从而影响了高血脂的发现和治疗。 误区一:血看起来浑浊就是高血脂 血液中脂肪过多时,的确会让血液呈浑浊状,但不能因为在体检中抽血发现血液浑浊就认为自己血脂高。 例如抽血检查抽的是静脉血,本来看起来就比较暗,并不是高血脂造成的。 误区二:降脂药随便用 很多患者发现自己血脂偏高后,并没有充分重视,而且不及时到医院治疗,随便买来调脂药和保健品吃。 殊不知,高血脂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随便用药不但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影响后续治疗。 误区三:血脂降得越低越好 国外研究发现,血脂过低时,肿瘤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因为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健康。 误区四:瘦人不会患高脂血症 高血脂绝不是胖人的“专利”,人人都可能得高血脂。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习惯都不相同,大家患病的风险系数也不一样。 瘦人也可能受遗传、环境和疾病的影响,患上高脂血症。 误区五:血脂达标后可以停药 国外长期的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初期治疗血脂达标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最小维持剂量,对血脂达标值的保持有很好的作用。只要没有出现严重或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就不应停药。 怎么正确降血脂? 血脂异常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生活方式疾病”。90%的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有关,其中主要是饮食不良和缺乏运动。当高血脂被确诊后,首先应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影响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治疗。通过合理膳食、体能锻炼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是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血脂的。 1.降低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减少猪肉、牛肉的摄入量,用鸡肉、鱼肉代替,吃肉时不要吃皮。 2.调整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的摄入 控制总体热量摄入,适量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食物,比如精白米面、糕点、糖果、含糖果汁等。保证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 3、注意烹调方式 烧菜时最好采用蒸、煮、炖、焖、拌等方式,并减少用油量;少用油炸、煎等方式。 4、限制钠盐摄入 每天摄入不超过6g(一矿泉水瓶盖为9g,一啤酒瓶盖为4g)。 包括味精、酱油、防腐剂、酱菜、腌制食品(咸蛋、熏肉、腌鱼、咸菜、霉豆腐等)、调味品中的食盐,提倡食用高钾低钠盐(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戒烟限酒 如有饮酒习惯,建议男性每天的饮酒量(酒精)不超过25g,女性减半。 相当于50度白酒50mL,或38度白酒75mL,或葡萄酒250mL,或啤酒750mL。如果甘油三酯明显升高,应该戒酒。 6.控制体重,科学运动!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7天;每次间隔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天。有心血管病史的,最好在医生运动处方进行科学运动。
大脑可以说是我们人体极为重要的身体器官了,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又控制着我们所有的功能活动,是我们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基础。当大脑出现疾病,也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导致人体无法进行日常的生活活动。较为常见的就是脑栓塞,该病是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了血管,当侧支循环无法代偿的时候,动脉供血区就极有可能出现脑组织缺血性坏死。那关于脑栓塞的临床表现具体还有那些,可以继续往下看。 脑栓塞的分类 普遍的分类是按照栓子来源来分的,可以分为心源性脑栓塞、非心源性脑栓塞以及来源不明的。心源性脑栓塞是最为常见的,主要是由于心脏疾病而引起脑栓塞,常见的疾病有心肌梗死、心肌病以及心肌病等。来源不明是指少数病例利用现在检查手段和方法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临床表现 大多患者都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史,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等。该病发作前一般很少有明显预兆,多是突然发病,进而导致患者出现完全性卒中,有的患者病情会逐渐加重。如果脑栓塞出现的部位不一样,患者也会因此有不一样的临床表现。最常见额脑栓塞是动脉栓塞最为常见,当主干出现闭塞时,患者会形成偏瘫、意识障碍以及眼盲等症状。 当病情过于严重,会引起患者颅内压增高,甚至导致死亡。同时语言能力的丧失,也是极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能会导致运动型失语以及感觉性失语。少数半球栓塞可出现局灶性癫痫。大脑前动脉栓塞时可导致侧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中枢性面瘫、舌头瘫痪及上肢瘫痪,也可能发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可伴有尿潴留。 基底动脉栓塞最常见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视觉重叠、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失调。若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可出现四肢瘫痪、眼肌麻痹、瞳孔缩小,常伴有面神经以及多处神经的麻痹及小脑症状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四肢瘫痪、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临床上常有其他部位栓塞的征象,如视网膜、皮肤、粘膜、脾脏、肾脏等栓塞的临床表现。 由此可见,脑栓塞的临床表现根据栓塞部位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不过大部分都会导致患者出现偏瘫,语言能力丧失,甚至还有眼盲、泌尿系统等的临床表现,是一个对全身都具有较大危害的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该病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我们知道,高血压会严重影响心脑血管健康,甚至导致猝死。那低血压有什么危害呢?临床上血压低一般会出现精神疲惫、四肢乏力,坐起时头晕,眼前发黑、心慌,嗜睡,精神无法集中等症状。 低血压的主要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低落 低血压会导致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2、晕厥 低血压严重时,会导致晕厥,这个危害仅次于情绪低落。低血压患者头晕、跌倒、骨折发生率将大大增加。 3、体质下降 长期低血压会导致营养不良,并且会损害免疫系统,这对肾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隐藏很深的隐患。同时出现视力、听力下降和乏力、精神疲惫的情况。低血压通常与气血不足有关,注意营养很重要。 4、器官萎缩 这是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过程虽然很慢,但危害非常深远,甚至会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低血压亦可能导致脑梗塞和心脏梗塞的危险情况发生。 目前有很多降低血压的药物,但尚未出现提高血压的药物,所以我们需要通其他办法来提高血压。 医生建议:低血压者平时应养成运动的习惯,均衡饮食,培养开朗的个性,保证足够的睡眠。同时,应过规律的生活;对血管扩张剂,镇静降压药等要慎用。 防治低血压的方法: 1、饮用淡盐水 适当增加食盐用量,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提高血压。 2、补充营养 多吃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此外,适当喝些低度酒也可提高血压。 3、适当运动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功能。适当运动,比如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对血压提升也有一定的帮助。体育锻炼无论对高血压或低血压者都有好处。 4、防止晕倒 低血压患者入浴时,要小心防范突然起立而晕倒,泡温泉也尽量缩短时间。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应注意动作不可过快过猛,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一点。排尿性低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在排尿时最好用手扶住一样较牢固的东西,以防摔倒。 5、饮用红酒 每天晚上稍微喝一些红酒,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流,所以可以提高血压。(血压不低的患者别尝试) 6、饮用茶水 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这个也可以帮助提升血压,但效果不如前面几个方法。不过,茶还有其他好处,所以这里也列出来。 7、只吃七分饱 吃得太饱会导致回流心脏的血液变少,这对提升血压不利。
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吃好早餐能够为人体开启新一天正常的新陈代谢,使人精力充沛。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早餐更是至关重要。早晨起床后,血糖容易波动,这时,如何安排早餐将会影响到一天的血糖值。 早餐对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预防低血糖 经过一晚上睡眠时的能量消耗,人体内的糖原基本已被消耗殆尽,若早上起床后不按时食用早餐,可能会导致低血糖。而我们的大脑只能通过葡萄糖供能实现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早上不吃早餐引起低血糖会影响我们整日的工作效率,长期下来还可能对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有不良影响。 减轻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对葡萄糖摄取以及利用效率降低,因此机体代偿产生过多的胰岛素,这对于人体维持正常的血糖平衡是非常不利的,还可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有研究显示,每天坚持食用早餐的人群,其发生胰岛素抵抗的风险能够降低35%-50%,规律吃早餐是预防糖尿病最简单的方法。 有助于维持体重 早上,经过一晚上的空腹状态,人体一般会感觉到饥饿,若不吃早餐会导致饥饿状态累积,然后无意识增加午饭和晚饭的食量,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同样也有研究显示,每日第一顿进食时间越晚,就越容易引起肥胖,这可能与早餐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内分泌平衡有关。 早上空腹血糖高的原因是什么?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非常重要,但是早上的空腹血糖值经常是他们的难题之一,无论平时控制得有多好,一到早上,血糖总是“不听话”。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早上空腹时血糖高呢? 第一,前一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不足。有些患者在前一天晚上使用降糖药物时,因为担心夜间出现低血糖的情况适量减少使用药量,但夜间血糖是持续高于正常水平的状态,因此,减少药量后可能会导致血糖控制失衡。 第二,胰岛素功能低下。夜间,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如生长激素、皮质醇等,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正常。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且胰岛素敏感性不断下降,不能有效降低血糖,从而造成早上空腹血糖升高。 第三,反跳性空腹血糖升高。一些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后,夜间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而身体在低血糖的刺激下,会让各种与胰岛素有加抗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 怎么吃才算是一份优质的早餐? 早餐很重要,但是如果吃得不好,那吃了也白搭。那么一份优质的早餐应该是怎样的呢? 在早餐食物类型选择的原则上,应该要包括谷物、肉类、奶类/豆类以及蔬菜水果四类。 谷物主要为身体提供碳水化合物,全麦面包和麦片是非常好的选择,它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低,相比米粥等有较强的饱腹作用,且太稀的粥不适合糖尿病人; 肉类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瘦肉或鱼肉,能够给人体补充优质蛋白,除此之外还可以适量增加一个鸡蛋; 牛奶、豆浆都是早餐非常好的饮品,富含丰富的钙物质和优质蛋白; 蔬菜和水果也是不可少的,蔬果提供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道的蠕动,有助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值此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于2020年6月20日下午,组织员工欢聚一堂,举行庆端午活动。活动旨在弘扬传统文化、欢度端午佳节。同时,增加同事之间的感情、促进沟通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及归属感,也让大家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 大合影照片 1、分享端午故事,弘扬传统文化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端午节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名称,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小伙伴轮流分享各自家乡的端午习俗。 2、包粽子活动,粽叶飘香 自古以来,全国各地人民把端午节过得红火多彩,赛龙舟、挂艾叶、吃粽子等活动都很受欢迎。今天我们当然也少不了包粽子的环节,XXX、XXX动作娴熟,是我们的包粽子达人。 包粽子达人 3、才艺表演,浓情端午 员工才艺表演是企业文化内涵的展示,别看大家平时工作严肃又严谨,在才艺表演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光彩照人。比赛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歌者激情澎湃,或婉转、或高亢,虽非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但也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书画者凝神专注、铺纸砚墨、运笔如神、轻重缓急间竟显平日之功力。选手们的入神表演不时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胡仁事带来书法表演 李艳华带来歌曲《化蝶》 4、趣味游戏,乐开怀 马兰开花、爆笑成语、蛙跳水等欢乐的趣味小游戏,让活动变得更有创意和互动性,调动了活动现场的活跃气氛,游戏获胜者还获得了小礼品。 小伙伴们真会玩 今天的活动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弘扬传统文化、欢度传统佳节,既是对中国千年文明记忆的缅怀,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溯和共鸣!你最喜欢怎么过传统节日呢?欢迎在下面留言分享您的节日故事。
端午将至,吃粽子似乎是这个传统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一件热闹事。不过,专家提醒,有几类人群不适合吃粽子!尤其是中老年人及儿童,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那么,哪些人不适合吃粽子呢? 以下这3类人群不适合吃粽子: 1.心血管病患者 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大家食用时通常还要加糖拌和,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人体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现象。 3.胃、肠道病患者 粽子的主料是糯米,不易消化,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会在胃里停留很长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容易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 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专家提醒,除了以上人群不能吃粽子外,买粽子、吃粽子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买粽子、吃粽子注意事项: 1.露馅的粽子不要买 露馅的粽子一般都不新鲜,合格的粽子应粽角端正,扎线松紧适当,无明显露角,粽体无外漏。另外,粽子保质期很短,应注意少量购买,或现吃现买,购买后尽快食用,使用前要彻底加热煮透。 2.早饭夜宵不宜吃粽子 粽子是糯米做的,本就不易消化,一大早吃粽子,糯米停留在胃里的时间更长,会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病、胃溃疡的人发病。临睡前也不能把粽子当宵夜,否则晚上留在肚子里不易消化。 3.粽子最宜趁热吃 吃新鲜热粽子比较健康,不要把它放冷后再反复加热。因此最好自己动手制作,吃刚包好的热粽子。包粽子时要注意,粽叶蒸后放置一段时间颜色发暗是正常的。不要选皮色鲜绿甚至蓝绿的粽子叶,因为这样的粽叶很可能经过硫酸铜处理,安全性没有保障。 如果粽子吃不完,可以放在冷冻柜里速冻后长期保存,吃的时候要重新蒸透,或用微波炉化冻。存放时最好分成一次吃完的小包,用塑料袋包严实,和其他肉类等生食品分开放,避免交叉污染。 4.吃粽子每餐别超50克(1至2个),千万别配冷饮吃 温馨提示,糯米热量偏高,每次不宜食用过多。粽子大多用糯米做成,缺乏纤维质,黏度高、不易消化。因此在做粽子时,加上一些杂粮米或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等,可减少肠胃负担。 吃粽子配一碗清淡的蔬菜汤,如冬瓜、竹笋、丝瓜汤等能帮助消化。之后再搭配一些口感清爽的菜品,如松菇芦笋、凉拌苦瓜、香菇炒油菜等,以减轻肠胃压力,避免消化不良。
有研究报告说,每周锻炼4至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可延缓心血管衰老,使心脏保持年轻。延缓心血管衰老所需的最佳锻炼“剂量”一直是业内人士讨论的焦点。 研究人员说,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将锻炼强度、锻炼方式、饮食习惯、社会背景等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考虑进去,但最新研究成果仍有助于制定长期的锻炼规划,以达到延缓心血管衰老的目的。 由于现代人饮食不规律、应酬频繁,血管老化、慢性病发生的年龄正在悄悄提前,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猝死、脑溢血的事件,做好心脑血管的保护工作,延缓心脑血管的衰老速度,如何延缓心血管的衰老? 1、每天二两水果,补充维E。维E被誉为“血管清道夫”,它对血管保护可是多管齐下,既能防止多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又能预防胆固醇和中性脂肪在血管内沉积、还能调节血小板,这些功能都与血管健康有关。 2、每天吃两瓣蒜,大蒜所含有的大蒜素,有血管的清道夫之称。无论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还是普通人群,每天食用两瓣蒜,都有辅助降压、扩张血管、降糖,甚至抵抗肿瘤的作用。 3、喝杂粮粥,每天喝碗杂粮粥,有助保护血管。表皮红色、紫色、黑色的杂粮,是花青素的好来源。大麦和燕麦中,还有丰富的β葡聚糖。这些物质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帮助控制血胆固醇,保护血管。 4、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很好的锻炼血管,提高血管运输血液的能力,延缓血管的病变,使血管更年轻。运动能血液循环会加速活化,制造出能够修复及扩张血管的一氧化氮,能够有效预防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 5、“三高”是血管老化的首要因素,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管老化提前10-20年!一些“三高”和心脑疾病患者往往认为自己得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平时除了有些头痛、头晕、胸闷、心慌、睡眠不好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血液血管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起来自然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几年甚至几十年形成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问题,要想在短短几个月内解决是不太现实的。既然血液血管问题对我们的健康长寿这么重要,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打好保卫血管的持久战。
目前我国成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0%,60岁以上人群中有50%的人患有高血压,这是一类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 虽然近年来随着高血压科普知识宣传的增加,很多老百姓对高血压病有了一定认识,但从临床来看,整体认识度还不算很高。由此可见,对高血压病的防治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控制高血压,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血压,造成血压波动的因素又是什么? 什么是血压? 心脏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循环系统内持续流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称为血压。理想的血压值是<120/80mmHg。 通俗地讲,血压就相当于一座大楼的水压。如果水压太高,供水管道就容易受到损害;如果水压太低,较高楼层就会缺水。对于人体而言,血压太高,心脑血管就会被损害。如果血压太低,就会出现脑缺血或心脏缺血。 两上肢的血压可有轻度差别。若两上臂的血压差别较大,应按高的一侧的血压值来诊断高血压和评估疗效。脉压是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正常为30~40mmHg。脉压增大是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 健康人血压暂时升高会很快恢复,如果出现血压持续增高的状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就成了高血压。 血压出现波动,首先应及时就医,请医生调整治疗方案,这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的指导,以及用药。从患者本身来讲,肯定需要积极遵医嘱,配合医生的治疗。 影响血压波动的几个因素 1.昼夜节律的变化 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都有昼夜节律的变化。白天,人体较活跃,身体需要更多的氧和营养,相应地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输送,血压就高些。夜里睡眠时只需最小限度的氧和营养,血压就低些。 大多数人一日24小时的血压节律是,随早晨觉醒起床而上升,日间持续处于较高状态;晚上血压逐渐下降,在睡眠过程中降到最低,夜间1~3点为最低谷。 2.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 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使血压波动,冬季血压水平要比夏季高些。夏季高血压患者血压普遍控制较好,和天气炎热有一定关系。温度高,血管更易处于舒张状态,血压就比较平稳。秋冬早晚已有“凉飕飕”的感觉,血管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血管收缩比夏季明显加强;且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度也加强了,也会给血管加压,从而发生血压升高。 3.运动、排泄等活动的影响 血压也会因运动、排泄等活动而发生变化。医生建议,应适当参加运动锻炼,每天运动半小时,一周至少运动3-5次,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游泳等较舒缓的有氧运动。同时,要留意自己是否有便秘的现象发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身体状态。 4.情绪的变化 血压会因为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而升高。工作生活压力大,会引发一些人的情绪变化。情绪的波动,对血压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要想办法疏解情绪,必要的时候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5.生活方式 有报道认为,减重10%可以降低血压5~10mmHg。因此,为了血管的健康,我们应该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 除了适当锻炼以外,平时应该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减少高热量的饮食,这有利于血压的控制。如果每天大鱼大肉,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过多,则容易造成高血压。 同时,要控制钠盐和酒精的摄入。盐摄入量过高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每天每人盐摄入量应≤6克,对于血压较难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摄入量限制应更严格。从临床看,酒精确实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压的升高,建议少喝或者不喝。
猝死人群在我国有一个非常高的比重,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的猝死人数,平均下来,一分钟就要猝死一个人,并且,猝死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很多患者在送到医院后,已经来不及了。其实猝死是有一些征兆的,如果能够早点认清这些征兆,就能为自己的生命多争取一点时间,为医生的救助减轻一点风险! 猝死前会出现哪些症状 1、胸闷 在发生猝死以前,患者通常有可能出现胸闷的情况。并且如果在运动后,这一情况持续发生,那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2、头昏晕厥 晕厥一般在猝死前都会出现的症状,这是因为患者心跳突然的停止,导致的患者脑部的供血不足,从而出现的情况,可能中间会有好转,但是如果患者心跳跳动过快,很容易就会在几分钟之后猝死。 3、嘴唇发紫憋气 很多人由于工作原因,长时间坐着,导致全身的血液不循环。从而给身体造成了很负面的影响。长时间坐着或长期处于一个姿势的人,会出现憋气和嘴唇发紫现象,这也是猝死的前期征兆。 4、肢体麻木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在猝死之前,非常有可能出现四肢麻木的情况。这是因为在猝死之前,患者血液中的血压会有所增高,从而出现四肢麻木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的,而一旦出现这一情况,猝死的风险也会有可能增加。 哪些人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1.过度劳累 长期熬夜容易诱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恶性室早或室颤,若没有及时救治,易发生猝死。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血糖、低血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也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2.生活压力大 压力过大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并会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3.久坐 现代社会大部分人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很多人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久坐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下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运动时血栓脱落,可能会造成肺梗死,严重可能导致猝死。 4.肥胖 心血管病最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占全。而且胖子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5.打呼噜 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呼吸暂停“时间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6.抑郁 抑郁焦虑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威胁因素。心血管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7.抽烟和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如何预防发生心脏猝死? 预防心脏猝死最重要的是保持作息规律,健康饮食,身边常备速效救心丸,避免熬夜和情绪过度激动。定期做心电图检查,可以尽早发现先天性、遗传性可导致猝死的疾病;有过晕厥或者眼前发黑情况的人应该前往医院就诊检查;心脏病患者要注意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很多患者对于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不了解,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不知道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无法准确的与医师沟通,确定治疗方案,所以对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了解是很重要的,那么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是什么呢? 心脏供血不足的症状 在疾病种类库中,心肌病作为比较大的一类心脏疾病范畴出现,其中可能会出现心悸、心衰等早期症状,甚至于严重时还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 从病症特征来看,严重心肌缺血的症状有哪些呢?接下来,从人们心前区疼痛开始,分析心肌缺血的主要表现。 1.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2.心肌缺血的症状还包括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3.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也可能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4.心肌缺血患者还会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5.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心肌缺血患者可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6.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心肌缺血患者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心肌缺血从早期到严重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血管病,在发病早期常无症状表现,逐渐出现气短,表现为:呼吸急促,原先上三四层楼无甚感觉,如今上二楼就出现心慌气短、心跳加快,说明心肌供血不足,心脏功能减弱,这将是心血管病的早期提示。 如果感觉疲乏无力、阵发胸痛,已经是比较明显的心血管病症状。全身症状有乏力,心悸,运动后气喘或呼吸困难。自我感觉活动能力比以前明显减低。更严重的出现心绞痛症状:心悸,左前胸壁有压榨性疼痛,可放射到左手。 心肌缺血对心脏和全身都可能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一旦缺血,立刻会引起缺氧。缺氧的直接后果引起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功能下降。严重时出现左室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一旦明确诊断的心肌供血不足,建议尽早治疗。 作为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如果能够在平时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则可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病风险。
心梗,尤其是急性心梗,好比人体发生的强烈地震。而在“地震”之前,总会有多种征兆,心绞痛是其中之一。大家常会认为,心绞痛一定有痛感,而且疼痛部位在心脏附近。其实这都是误区,而且临床上,很多心绞痛因为这些误区而未得到及时诊治。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所以冠心病人会谨慎预防。但对健康人来说,突然被心绞痛偷袭则更加危险。 这些人很少发作的人缺乏经验,不知道什么程度应该去医院。数据显示,人群中约有40%的猝死者是过去没有任何心脏病史的人。这时的心绞痛虽然是“初发”,却可能一击致命。 心绞痛很多时候并不表现为典型的胸痛,而是压榨样或紧缩样疼痛,出现胸部闷、憋、堵、胀、发热等不适。适部位在心前区、胸骨后,有拳头大小,发病过程持续几分钟,一般停下来歇一会儿可能会缓解,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并且每次发作的疼痛部位是相对固定的。 因此,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该马上就医,大家要树立“有胸痛,上医院,拨打120”的概念。 四字诀识别心绞痛 日常生活中,患者可根据“四字诀”准确判断是否为心绞痛。 劳力诱发 心绞痛根据诱因可分为劳力性和非劳力性两大类。劳力性心绞痛指走路、爬楼梯、上坡或做其他运动进行到一定强度、时间或程度时,出现的胸痛、胸闷等不适,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迅速缓解,安静休息时一般不会感到身体不适。 休息缓解 出现疼痛后马上休息,过一会儿疼痛缓解。就像稻田里旱情减轻了,即使水渠有点堵塞,也能使用。 硝甘缓解 硝酸甘油有扩张心脏血管的作用,服用硝酸甘油就像把灌溉稻田的水渠加宽,供水量多了,稻田所需水分充足,稻子自然长得好。在疼痛发作过程中,舌下含服一片硝酸甘油,疼痛若有所缓解,同样说明心绞痛的几率很大。 2分以上 水渠给稻田灌溉供水,若发生水流停止现象,要持续几分钟才有可能是水渠堵了,短时间停水可能是其他原因。一般来说,心绞痛性疼痛发生后,若不进行药物干预,疼痛一般会持续2分钟以上,2分钟以下一般不是心绞痛。 心绞痛疼痛部位不仅限于胸部,因为从头到脚的某些部位疼痛,都可能是心源性的。若上边所说的四种症状,伴随头痛、牙痛、背痛、左上肢疼痛、脐周疼痛、左下肢疼痛、足底疼痛等,就要考虑心绞痛的可能性,要及早就诊,以免延误治疗。
脑出血的病因 脑出血对于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及时控制的话,是很有可能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的。所以,我们应该多了解脑出血的相关知识。很多脑出血患者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突然患上脑出血,那么脑出血的病因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脑出血也叫做脑溢血,多数是由于高血压或者是高血脂导致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在某种原因刺激下,就会使脑血管突然破裂而出血。 血压的波动是诱发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此外,少数脑出血患者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梗死性出血、动脉瘤等。 脑出血是一种危险性很高的疾病。一般脑出血的患者在早起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也会留下不少的后遗症。一般脑出血的患病人群都是中老年人、高血压病人和脑血管畸形者,治疗起来会比较复杂。 有时候脑出血发病十分突然,往往让人措手不及。平时多留意脑出血的前兆和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才能更好预防脑出血。 脑出血的几个前兆,一定要记牢 1. 头晕 脑出血会引起颅内压上升,会引起头疼或头晕,如果发生在小脑,头晕和头痛一般会同时存在。 2. 意识障碍 脑出血患者会突然表现精神不佳或性格反常,情绪波动容易烦躁,行动迟缓不灵活,还偶尔会出现短暂性的意识丧失。 3. 语言交流障碍 脑出血患者会突然出现口歪、流口水、吐字模糊不清、与人交谈时说不出话或者无法听懂别人的话。 4. 眼部问题 随着脑颅内压的升高,会使脑出血患者眼睛出现不适,瞳孔异常,突然眼前一黑或视力模糊,休息一会就能自行恢复,当如果长期如此,而且是脑出血引起的眼部问题,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5. 全身性症状 此外,部分脑出现患者还伴有全身乏力、四肢不灵活、胸闷、冷汗、低热、走路不稳、突然摔跤、心悸、呕吐、恶心等全身性症状,这也是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脑出血会危及我们的生命,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重视起来,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心血管疾病被称为健康的“头号杀手”!但当心梗发作时,居然有一半多的人不知道自己处在“要命时刻”。 心梗发作前有哪些征兆? 1、心律失常 人的心脏是按照一定的频率跳动的,心率发生异常往往只有一种情况,及时做了剧烈运动以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但如果在没有经过剧烈运动但是却感觉到心脏心率有失常的现象在发生,那么这种情况,就要警惕,如果连续24小时,都持续性的心率不齐,就要赶快去医院,这个是心梗最明显的前兆。 2、气短 如果你不胖,平时没有出现气短的状况,却最近连续几天呼吸困难,气短的厉害,尤其是女性,就要有意识,这是心脏有问题的原因,不要傻傻的以为是呼吸道的问题。 3、身体疼痛 心梗虽会带动身体很多的器官、部位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说头痛,牙痛,腹部痛,手痛等等,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先从心脏所在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的胸痛开始蔓延的。 这不是你劳累过度,也不是你做了什么苦力活所以导致了肌肉疼痛,而是因为心梗要来了,心脏已经在超负荷运转了。 4、胸闷 胸口闷得慌,这种状况,很多人都体验过,但是不是常常有,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重,大部分都是暂时性的。 但如果你这次的胸闷从一开始的有一点开始有了加重的趋势,越来越难受的时候,就别再不放在心上了,需要你立刻,马上赶往医院。 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心梗? 1、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及体重等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2、注意根据气候的变化增减衣服,在大幅度降温和大风雪等恶劣天气时,减少外出和室外工作时间,谨防感冒。 3、一般来说,要达到锻炼的目的,每周至少要有三次认真的体育锻炼,每次不少于20分钟,但也不宜超过50分钟。 4、放松精神,愉快生活保持心境平和,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但应避免竞争激烈的比赛,即使比赛也应以锻炼身体增加乐趣为目的,不以输赢论高低。 5、专家表示,经常加班熬夜,过度劳累是年轻人患心肌梗塞的重要诱因,应该要注意如何预防心肌梗塞,不要加班熬夜,作息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 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酗酒、高糖高油饮食、缺少体力活动等的人,心肌梗死的风险更高。 因此,治疗措施也不能落下,要及时采取方法治疗,同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