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96例侧支循环建立多因素分析 韩 霞,闫小峰,王月琴,王丙聚 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咸阳 712000) 摘 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 DSA 检查,根据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为侧支循环建立组(n=94)和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组(n=66),比较两组患者 NIH-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差异。同时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将可能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平均动脉压、吸烟史、病变血管数量、狭窄程度及相关血液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侧支循环建立组患者 NIHSS和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平均动脉压、血管病变的支数、狭窄程度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侧支循环建立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平均动脉压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侧支循环建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使得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吸烟、平均动脉压升高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密切相关。 主题词 脑缺血/病因学 侧支循环 中图分类号:R743.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77.2017.01.017
不同侧支循环患者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差异及近期预后的比较 李萌玫 邵一兵 张纯全 刘玉昊 武越 王旭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侧支循环患者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差异及近期预后。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或者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错过血运重建时间半月以上仍有症状的患者42例,根据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A组,Rentrop0~1级,17例)和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B组,Rentrop2~3级,25例)。PCI术后采用压力导丝测定冠状动脉(罪犯血管)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MR),PCI术后及术后3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A组患者IMR均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3±8.0比20.88±4.6,P<0.00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71,P<0.05)。(2)术后3个月LVEDd的变化值,A组平均为5.76mm,B组平均为-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术后3个月LVEF的变化值,A组平均为-3.82%,B组平均为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与术后3个月LVEDd变化值呈负相关(r=-0.669,P<0.001),与术后3个月LVEF变化值呈正相关(r=0.657,P<0.001)。(5)IMR与术后3个月LVEDd变化值呈正相关(r=0.686,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LVEDd变化值=0.366×IMR-7.213;IMR与术后3个月LVEF变化值呈负相关(r=-0.664,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LVEF变化值=-0.554×IMR+15.812。结论侧支循环不良患者与侧支循环良好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微循环功能受损,开通梗死区域相关血管,侧支循环良好、微循环功能良好的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侧支循环不良、微循环功能受损的患者。 【关键词】侧支循环;微循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陈会生,刘梦婵 陈会生,医学博士,博士后,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辽宁省脑血管病转化医学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疼痛与感觉障碍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基础学组委员,卫生部脑防委中青年专家,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沈阳市医学会神经分会主任委员,沈阳军区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协会委员,Experimental Neurology,Neuroscience,Brain Research等国际专业期刊同行评议专家,World Journal of Neurology、《现代药物与临床》、《解放军医药杂志》、《创伤与急危重症杂志》编委。从事神经病学研究多年,对神经系统的少见病、疑难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擅长头面痛、脑卒中、静脉窦血栓、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卒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优秀博士论文资助基金1项,累计科研经费500万元。在国际专业核心期刊(SCI收录)发表论文25篇。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医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摘要] 侧支循环是近年来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它是体内的一种代偿循环,目前分为三级,受先天解剖、后天血流动力学、体液因素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侧支循环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有效降低卒中发生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并改善预后。对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和合理评估,对判定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的预后和转归、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侧支循环评估的准确率大幅度提高,为临床带来便捷。人为促进、干预侧支循环形成也成为卒中治疗的一项新的手段。 [关键词] 侧支循环;卒中;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43;R74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0577-7402(2015)06-0427-06
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吴竹青,汪国宏,王小强,群森,岳宏,张持,吴君仓 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CT 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有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重度狭窄组21例 和闭塞组19例。并分为有侧支循环29例和无侧支循环11例,记录入院时、入院后2周、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 分,分析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 果 重度狭窄组有侧支循环开放 12 例(57.14%),闭塞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7例(89.47%),闭塞组侧支循开放率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2)。29例有侧支循环建立的患者中初级代偿19例(65.52%),次级代偿10例(34.48%,P<0.05)。重度狭窄组初级代偿比例明显高于次级代偿比例 (76.92% vs23.08%,P<0.01)。有 侧 支 循 环 2 周 NIHSS 评 分 [(4.1±1.7)分 vs(12.0±2.6)分,P=0.037]和随访时 NIHSS评分[(1.9±1.2)分vs(10.4±2.4)分,P=0.000]较无侧支循环明显降低。结论 侧支循环建立与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初级侧支代偿是其主要代偿方式。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卒中;血管造影术;预后
20多岁的小伙小刘捂着胸口,一边喊痛,一边走进急诊室。经诊断,小刘下壁心梗,肌钙蛋白数值20多。医生建议尽快手术,小刘不同意。医生联系上小刘的母亲,其母也不同意手术。 小刘觉得医生不让自己走是侵犯了人身自由,报了警。警察了解情况后,也帮着一起劝,小刘仍是不听。最后,他签了字,离开了医院。几个小时后,医生不放心再次联系小刘,不料,对方说,“听你这么说,心肌细胞已经坏死很多了?那我也不在乎让它再多死一些。” 之后,小刘也没再来医院,后续情况不得而知。 心肌细胞是不能再生的,死一个就少一个。患者一定要听医生的意见,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生命,千万不要在犹豫,毕竟后面的人生还长,开通血管的时间越早,缺血死掉的心肌细胞也就越少,将来对心功能影响越少,也就预后越好。 不要以为心梗是老年人才有的,对于吸烟、超重又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中青年也要警惕心梗找上门,一些细微的早期心梗症状也不能麻痹大意。对于不明原因的剧烈胸痛,比如胸骨后的压榨性疼痛,伴有窒息感、大汗,持续时间长,休息后不缓解,需要高度警惕心梗发作,紧急就医。 年轻人心梗 比老年人更凶险,死亡率更高 年轻人的心梗大多没有征兆,不像老年人。老年人在心梗发病之前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绞痛,胸闷等不舒服,可能已经在长期服用冠心病药物,并且心脏在长期缺氧的刺激下有了一些适应性反应,心脏可以说“饱经磨练”,“经验丰富”,发作急性心梗反而没有年轻人发作时那么凶险。 预防心梗的方法 1、避免过度劳累 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2、放松精神 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 3、洗澡时要特别注意 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4、气候变化时要当心 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适当防护。 5、积极防治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定期监测血压,并针对疾病合理用药。 6、坚持使用脑心健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通过间歇缺血训练,辅助提高远程器官缺血预适应能力。 脑心健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缺血预适应训练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心肌和大脑保护作用,能提高大脑、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可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利用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组织进化理论,实现组织自我适应和自我保护的机制。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通过脑心健做缺血预适应训练,也可有效促进小血管建立起侧支循环,当主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血液可通过这些新建的侧支绕过阻塞部位进行输送,侧支逐渐变粗、血流量逐渐增大,侧支循环代偿增多,保障全身血液的正常输送,有效避免脑梗死、心脏猝死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脑血管问题,及时预防、筛查和治疗至关重要。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 TDFT 未病预防 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坚持使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修复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性健康问题,对突发心梗死、脑梗死等重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极大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TDFT 筛查预警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具有主动脉血管堵塞及心血管健康问题筛查预警的辅助功能!在训练过程中,自动检测用户身体的相关数据,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生成健康曲线,进行健康评估,对有健康风险特征的使用者发出警示,及时解决安全隐患,体现出对高风险人群及时预警的实用价值。 TDFT 康复治疗 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是一款心脑同治纯物理治疗仪,对缺血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术后康复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脑萎缩等有较好的康复效果。长期坚持使用可逐步减轻后遗症状,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华盈泰医疗脑心健与全国40多家三甲医院建立长期医学临床研究合作,对产品不断进行探索及改进。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阜外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及临床治疗基地合作,这些都为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的安全和有效性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华盈泰医疗也是北京邮电大学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学合作基地。
脑供血侧支循环的影像学评估 李乾露,杨德雨,刘波,李志伟 【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也逐年提高。改善和恢复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而良好的侧支循环情况在此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构建良好的侧支循环,系统的影像学评估是关键。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侧支血管的分布和所代偿的供血区域,若碍于其有创性,可考虑选择无创技术: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测量侧支循环血管的血流流速、确定血流的方向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从任何角度动态观察颅内的血管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成像范围内的全部主要的血管及其分支,但各种技术均存在局限性,掌握各评估技术的优缺点对于做出合理的联合选择非常重要,本文对此展开综述。 【关键词】 侧支循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磁共振成像
脑的侧支循环与缺血性卒中 李继梅,张英 【关键词】 侧支循环;缺血性卒中;评估;治疗
远隔缺血后适应减轻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高明清1,任长虹2,吕翠3,吉训明2,曾现伟3* ( 1. 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低氧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053;3.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 261031) [摘要]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梗塞面积及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 通透性功能障碍的保护性作用及其程度。方法: 制备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远隔缺血后适应。应用 TTC 法评估脑梗死面积,采用干湿重法计算脑含水量评估脑水肿、应用伊文思蓝( Evans Blue,EB) 观察再灌注后 BBB 通透性变化。结果: 大鼠 BBB 通透性缺血后适应 24 h 组与缺血再灌 24 h 组相比明显减轻( P < 0. 05) ,缺血后适应 48 h 组与缺血再灌注 48 h 组相比明显减轻( P < 0.05) ; TTC 梗塞面积缺血后适应 24 h 组与缺血再灌注 24 h 组相比明显减轻( P< 0.0001) ,缺血后适应 48 h 组与缺血再灌注 48 h 组比明显减轻(P< 0.0001) ; 缺血后适应组比缺血再灌注组脑含水量明显减少(P< 0.01) 。结论: 缺血后适应能够保护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的破坏,减轻梗塞面积和脑水肿。 [关键词] 缺血后适应; 血脑屏障; 脑水肿 [中图分类号] R743. 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685( 2012) 08-1824-04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侧支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徐琳琳, 朱明勤, 王守春, 朱 辉, 杨 弋 , 邓 方 , 吴 江 , 冯加纯 摘 要: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代偿建立的频率及类型关系;分析影响大脑中动脉侧支循环代偿建立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 78例 MCA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 并比较有侧支循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之间的差异。 结果MCA不同的狭窄程度与有无侧支循环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2);不同的狭窄程度其侧支循环代偿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4)。糖尿病在有无侧支循环两组之间有差别(P=0.009);对侧支循环是否建立有影响的自变量有狭窄度(OR=4.147, P=0.003)和血脂(OR=7.526, P=0.015)。 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越重, 侧支开放出现的频率和级别越高;糖尿病不利于 MCA狭窄后二级侧支循环的建立;MCA狭窄程度越重及高血脂可促进二级侧支循环的建立。 高血压与侧支循环建立无明显相关。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侧支循环; DSA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高血压病、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 黄 斌, 熊国凤, 杨军红, 李 新 (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介入科, 郑州 450052) [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观察 348 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分别对比 A 组( 合并高血压病组) 、B 组( 合并糖尿病组) 、C 组( 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 与 D 组( 无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组) 的关系。结果: A 组侧支循环开放率 73.2%, 较 D 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B 组侧支循环开放率 45.2%, 较 D 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 C 组侧支循环开放率 62.5%, 较 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有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高血压病; 糖尿病; 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210( 2007) 01(b)- 074- 02
糖尿病与心肌缺血预适应 马彩云1综述 杜凤和1,张立克2审校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50;2.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北京100054) 摘要: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缺血预适应(1P)对正常心脏具有缩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的范围,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促进心功能的恢复等保护作用,但其对糖尿病心脏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且实验结果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近年有关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心肌;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587.1;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369(2002)11-0465—03
一氧化氮与心血管疾病 晏年春 ( 长江大学 医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00) [摘要] 一氧化氮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生理功能调节物质, 在心血管系统中, 一氧化氮具有调节血管张力、稳定血管容积、抑制平滑肌增生、对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提高血液中内、外源性一氧化氮的浓度, 有望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手段。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心血管疾病; 一氧化氮合酶 [中图分类号] R54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3 1409 ( 2005) 09 0322 03
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宁阳根,李传昶,胡大军,贺立新,蒲晓群,杨天伦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 心内科,湖南 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对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的影响。方法 经冠脉造影确诊的 220 例冠脉严重狭窄(95.0%)的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 = 124)和非高血压组(n = 96),通过冠脉造影评价两组的侧支循环形成情况。 结果 在高血压组的冠心病患者中,97例(78.2% )形成侧支循环,在非高血压组患者中,61例(63.5%)形成侧支循环(P < 0.02);高血压组患者的左室壁厚度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1.28±0.11)cm vs(1.20±0.09)cm P< 0.01。 结论 在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增加。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冠脉侧支循环;冠脉造影 中图分类号:R 541.4 文献标识码:B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脑缺氧 /缺血预适应保护的新焦点 任双来1, 高天明2, 范 明1 (1.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850;2. 南方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广州 510515) [摘要]脑缺氧 /缺血及药物等多种因素预适应对脑缺氧 /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自 Nom a 1983年发现心肌细胞膜上存在 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以来, KATP被认为是介导脑缺氧 /缺血预适应重要的效应器。 随着研究的深入, Inoue等于 1991年在线粒体内膜发现了 KATP, 线粒体内膜 ATP敏感性钾通道(m ito-KATP )则成了人们新的关注焦点。 虽然 m ito-KATP还没有被克隆出来, 但现有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暗示 m ito-KATP将在脑缺血 缺/ 氧预适应的脑保护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预适应;脑缺氧;脑缺血 [中图分类号] Q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501(2005)04-0383-04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缺血预适应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山东省立医院(济南 250021) 王爱华 济南铁路中心医院(济南 250021) 王 营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缺血预适应(IP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对 160 例心肌梗塞(MI)前有心肌缺血发作(IPC 组)和122 例MI 前无心肌缺血发作(NIPC 组)的动态 ECG、CK -MB、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研究。 结果 与 NIPC 组相比, IPC 组MI 范围较小(P <0.01)、心功能较好(P <0.05)、侧支循环较丰富(P <0.01)。 结论 提示侧支循环形成在缺血预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侧支循环 缺血预适应
缺血预适应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的应用 刘小青 魏经汉 戴成祥 魏太星 提要 对 26 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预适应组 ( 14 例 ) 和 对照 组 ( 12 例 ), 分别 观察经皮冠 状动脉腔 内成形术 (P T C A ) 中心绞痛 及心 电图变化和 术后心绞 痛 及运动心电图。 结果显示: 预适应组术中心纹痛积分和 S T 段抬高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P<0.05), 心纹痛及 S T 段抬高出现时间均显 著迟于对照组 (均 P < 0.05 )。术后随访 6 个月, 预适应组 心绞痛及运 动心 电图阳性 例数显著低于对 照组 (均P< 0.05)。表明缺血预适应不但可 以减轻 P T C A 中心肌缺血 的程度, 而且也能降低术后心肌缺血的复发。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评估及临床意义 李雪奇 曹 蘅 【摘要】 冠状动脉侧 支循环是先天存在 于冠状动脉之 间相互连接形成 的血管网络。精确的侧 支循环评估需要采用侵入性方法,目前压力性侧 支血流指数检测是金标 准。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 中,功能 良好 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减小梗死 面积、减轻左室功能障碍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等改善患者生存率的因素独立相关。 【关键词】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造影 ;侧支血流指数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心肌缺血 王立军综述 崔连群审校 摘要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发展是机体重要的代偿机制之一。预先存在的侧支循环可缩小心肌梗塞范围 ,防止或延缓左心室重构 ,维持残存心肌活性 ,但同时也是梗塞后心绞痛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根源 ,是心肌缺血的标志。同其他代偿机制一样 ,侧支循环是一柄双刃剑 ,应积极发挥其有利的一面 ,防止其不利的一面。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心肌缺血 侧支循环
Changes in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and blood biomarkers after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不同强度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运动耐量、血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 马 超 1,袁文金 2,吴红云 3,罗 骏 2,*罗 辉 4 (1. 赣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赣州 341100;2. 赣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赣州 341100;3. .赣州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西,赣州 341100;4.井冈山大学医学部,江西,吉安 343009) 摘 要: 目的 对比不同强度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血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 76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度 I 组、II 组、III 组、IV 组;以上各组均在冠心病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其中强度 I 组一次做 3 个循环,共 30 min;强度 II 组一次做 4 个循环,共 40 min;强度 III 组一次做 5 个循环,共 50 min;强度 IV 组一次做 6 个循环,共 60 min;以上各组每天上午、下午均各做 1 次,共持续 1 周。测定并对比四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结束时 6 min 的步行距离、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内皮素水平。结果 (1)6 min 的步行距离:较试验前四组均明显改善,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分别平均为:584、611、615 m,与 I 组比均有明显提高(P < 0.05),且IV 组提高最明显。(2)NO:四组均较试验前明显提高,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分别平均为:60.23、67.84、68.99 μmol/L,较 I 组均有明显提高(P < 0.05),且 III 和 IV 组提高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3)内皮素:较试验前四组均明显降低,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平均值分别为:30.17、25.59、24.85 pg/mL,与 I 组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 III 和 IV 组降低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不同强度的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保护存在差异,且远程缺血预适应强度 IV 组的保护作用最强。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稳定性心绞痛;运动耐量;一氧化氮;内皮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085.2018.04.017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