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预适应对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附62例报告) 隋景玉, 马静, 孙多成 ( 广东省中山市博爱医院神经内科, 广东 中山 528403) 【摘要】 为观察脑缺血预适应( BIP) 对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收集急性脑梗死 162 例, 根据发病前 1 周内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发病史分为观察组( 有 TIA 史) 64 例, 对照组( 无 TIA 史) 98 例, 观察梗死后 24h CT 显示的梗死灶范围、CT 值和 15d 后的肌力恢复情况等 3 项指标。 结果表明, 1 周内脑缺血预适应可增加脑梗塞时脑组织对缺血损害的耐受性。 [ 关键词] 脑缺血预适应 ;脑梗死
线粒体 ATP 敏感性钾通道:脑缺氧/ 缺血预适应保护的新焦点 任双来1,高天明2,范 明1 (1.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850;2. 南方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广州 510515) [摘要]脑缺氧/ 缺血及药物等多种因素预适应对脑缺氧/ 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自 Noma 1983 年发现心肌 细胞膜上存在 ATP 敏感性钾通道(KATP)以来,KATP被认为是介导脑缺氧/ 缺血预适应重要的效应器。随着研究的 深入,Inoue 等于 1991 年在线粒体内膜发现了 KATP,线粒体内膜 ATP 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则成了人们新的关 注焦点。虽然 mito-KATP还没有被克隆出来,但现有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暗示 mito- KATP将在脑缺血/ 缺氧预适应的 脑保护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线粒体;ATP 敏感性钾通道;预适应;脑缺氧;脑缺血 [中图分类号] Q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501(2005)04-0383-04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 沈宝林 沈宏友1 杜韵璜2 黎昭洪2 (广东药学院解剖学教研究室,广州510224)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的变化。 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缺血脑区缓激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物的平均光密度(A)值作为缓激肽的相对含量, 比较局灶性脑缺血3h组、假手术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再灌注30min、2h、4h、16h组缓激肽的相对含量。 结果 缺血脑区缓激肽样免疫反应阳性物的A值于脑缺血3h/再灌注2h后明显增高(P<0.05),随后下降至增高前水平。 结论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缓激肽含量于再灌注2h后明显增高,其可能在脑缺血后脑水肿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大脑中动脉闭塞;缓激肽
骨骼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坏死和凋亡的影响——缓激肤和阿片受体的不同作用 崔炜 谢瑞芹 郝玉明 杜国英 张涛 都军 刘凡 李保华 吴金凤 目的 探讨缓激肤(BK)和阿片受体在骨骼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坏死和凋亡影响的不同作用。 方法 采用非开胸法建立猪心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通过球囊堵塞左股动脉造成骨骼肌短暂缺血,分别使用BK的B:受体拮抗剂烟酸己可碱(HOE一140)、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及神经节阻断剂六烃己胺进行干预,并于心脏I/R前左股动脉局部注射外源BK。 结果 远端预处理后心肌坏死范围明显缩小(P<0.05),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心肌缺血前给予外源BK注射,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而预处理前分别使用HOE一140或纳洛酮可使以上缩小心肌梗死的作用减弱(P<0.05),且二者联合使用,减弱程度进一步增加(P<0.05)。预处理前使用纳洛酮可使骨骼肌缺血预处理的抗心肌凋亡作用明显减弱(P<0.05);而HOE一140、外源BK及六烃己胺对以上凋亡指标无影响。 结论 骨骼肌远端预适应可减轻心肌坏死和缺血区心肌凋亡。BK和阿片受体同时参与减轻心肌坏死的过程,且两者具有叠加作用;但仅阿片受体参与骨骼肌远端预适应的抗凋亡机制。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李锦祥 柏萍 徐惠芬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67 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同时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 1 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组(28 例)和对照组(39 例), 两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 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心肌酶学改变、左室射血分数及住院期间泵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较好, 与对照组相比, 梗死面积小, ≥2 个梗死面的检出率低(32.1 %与56.4%,P <0 .05), 血浆 CPK 、CK-MB 、cTnT 峰值均显著降低(P <0 .01 或 P <0 .05), 且住院期间的泵衰竭发生率(17 .9 %与 41.0 %, P <0 .05)、心源性休克(10 .7%与 33 .3 %, P <0.05)、严重心律失常(14.3 %与46.2 %, P<0.01)及住院病死率(3 .6 %与 20.5%, P <0 .05)均降低。 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保护作用, 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 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不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与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糖尿病; 缺血预适应; 预后 【中图分类号】 R 54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315(2004)09-0769-03
缺血预适应对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陈焕展 杨鹏生 陈永久 深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深圳 518020) 摘 要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前一周内先兆心绞痛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记录并分析 248例第一次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 体检、 心电图、 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等资料。 结果: 有先兆心绞痛的患者与无心绞痛的相比 , 住院死亡率、 心力衰竭、 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 ( 0% 对 10% , P < 0. 05; 13% 对40% ,P < 0. 01; 21% 对 60% , P < 0. 01)。 无先兆心绞痛的患者与有心绞痛的相比 , 左心室功能低下 ( LV EF< 40% ) 发生率较高 ( 80% 对 25% , P < 0. 01)。结论: 第一次心肌梗死前一周内先兆心绞痛对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缺血预适应 先兆心绞痛
心肌缺血预适应抗血栓形成作用的实验研究 彭 雯 刘承云 戚本玲 张银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科 , 武汉 430022 摘要 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大白兔血小板聚集 , 血栓形成 , GM P-140及 PGI2的影响。 将 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心脏冠脉左前降支 ( LAD) 经过 5 min缺血 , 10min再灌注后持续缺血 60min, 3 h再灌注 ; 对照组直接造成 LAD60 min缺血 , 3 h再灌注。 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活性 , 放免法测定血浆 PGI2水平以及 GMP-140分子数。另 24只大白兔分 2组 , 处理相同 , 以颈总动脉 -颈外静脉旁路模型观察血栓湿重。 结果发现: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明显使大白兔血小板聚集活性降低 ( ADP及 AA诱导 ) , 血栓湿重降低 , GM P-140分子数低于对照组 , PGI2有升高趋势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 缺血预适应可以抑制大白兔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 减少血栓的形成。 关键词 心肌缺血; 预适应; 血小板聚集; α-颗粒膜蛋白 ; 血栓形成 中图法分类号 R364. 1, R816. 2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动脉血压的调节 程少冰,谭敦勇△,陈小琳,杨皓庄,张穗梅,颜亮 (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广东广州51632) [摘要]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血液动力学调控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所用动物为健康、雄性、D司日盐敏感(DS)及D目吐盐不敏感(DR)大鼠,体重(10士4)9。通过慢性血液动力学实验观察静脉输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GA对大鼠平均动脉压的影响。此外,本实验还测定了一氧化氮(No)终产物N呀及N街含量以及钙依赖及钙不依赖的NOS活性以了解训OS的功能。结果:(l)iN06特异抑制剂GA对正常血压(包括高盐或低盐输人的D目日盐抵抗大鼠及低盐输人的D司吐盐敏感大鼠)没有明显影响,但能明显放大高钠引起的DS大鼠的血压上升效应;(2)高盐在导致的DS大鼠血压升高的同时,能引起iN06活性的明显升高。结论:iNOS是参与血液动力学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血压处于较高水平时,iNOS具有不容忽视的调节作用。 [主题词]一氧化氮;血压;大鼠;氯化钠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示码]A
缓激肽与心肌延迟相缺血预适应的实验研究 李 飞 , 贾国良 , 李 伟 , 梁延春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 ,陕西 西安 710033) 关键词: 缓激肽;缺血预适应 ;蛋白激酶 C 中图号: R541. 4 文献标识码: A 摘 要: 目的 探讨缓激肽 ( BK)的心肌延迟性保护作用及其与延迟相缺血预适应的关系. 方法 28只健康新西兰兔 ,随机分为 4组 . Ⅰ 组 (对照组 ): 建立动物模型后关胸 , 24 h 后心肌缺血 40 min,再灌注 60 min. Ⅱ 组 (缺血预适应组 ): 建立动物模型后心肌缺血 5 min,再灌注 10 min,共重复 4次 ,余同Ⅰ组 . Ⅲ 组 (缓激肽组 ): 建立模型后给予 BK左室内灌注 50 μg· kg- 1· min- 1,共 10 min,其余同Ⅰ 组. Ⅳ组 ( Ho e140组 ):第 1日建立模型后给予 Ho e140 10 μg· kg- 1静注 ,其余同Ⅱ组 . 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及缓激肽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危险区面积之比 (% )分别为 14. 1± 2. 3, 21. 2± 2. 2, 较对照组( 33. 6± 3. 1)明显下降 ( P < 0. 05) , Hoe140组完全抑制了缺血预适应的延迟相心肌保护作用 . 结论 BK对心肌具有延迟相保护作用 ,内源性 BK参与了延迟相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刘群锋 周 万兴 广州铁路 中心 医 院心 内科 ( 510080 ) 【摘要 】 目的 对初 次急性 心肌梗死 (AM I) 发 生前 48 h 有无发作 过心 纹痛 的 患者的 临 床及 近期预后 进行评价。 方法 47 例 初 次 A五1 的患者,接受住院 常规治 疗, 按梗死 前 48 h 有无 心 纹痛分为有 理 组 (n 二 36)、 无 IP 组 (n = 38), 两 组基本临 床情 况相似。 结果 有 IP 组较无 IP 组心肌梗死范围小(P< 0.01 ), 心 肌酶峰值低(P< 0.01 ), 恶性 心 律失常、心 力 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 率及病死率均 明 显降低 (P< 0.05 )。 结论 心 肌缺血预 适应 的作 用 可 能有: 缩小梗死 范 围, 降低恶 性心 律失常发生率, 维持梗死后心脏功能。 【关键词 】 心 肌缺血预适应 心 肌梗死 预后
缺血预适应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宋秋景 , 李元建 (湖南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 湖南 长沙 410078) 摘要: 缺血预适应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理 ,即短暂缺血后能耐受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 ,这一现象已在不同种属动物和临床病人中得到证实. 缺血预适应表现为早期和延迟心肌保护. 缺血预适应的信号转导途径涉及触发物质 (内源性活性物质 ) ,中介物质 (蛋白激酶 )和效应物质 (离子通道和保护蛋白 ).核因子 -κB可能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延迟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 缺血预适应已扩展到药理性预适应 ,单磷酯 A,尼可地尔等能显著减轻心肌缺血损伤. 关键词: 缺血;缺血预适应;药理性预适应;信号传递;再灌注损伤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影响 —— 附 146例临床分析 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 511700) 叶健烽 陈展中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 I) 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 方法: 将 146例 AMI患者, 按其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分为缺血预适应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 , 对其心律失常进行分析。 结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可降低 AM 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PTCA中的临床价值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 250014) 崔连群 宁美芳 段文昌 蔡卫东 摘要 将 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 A、 B两组 , A组先行心肌缺血预适应后再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 ( PTCA) ; B组仅行 PTCA。 结果显示 ,两组扩张效果相似 ,但 A组在 PTC A中出现心绞痛、缺血型心电图 ST段改变时间均比 B组明显延迟且较轻 ,术中低血压、室速发生率较低 ( P < 0. 05)。 因此认为 , PTCA中采用预适应方法对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心肌缺血 预适应 冠状动脉成形术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长时间心肌缺血前出现的多次短暂缺血 ,其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为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在 PTCA中充盈球囊阻断血流中的保护作用 ,我们对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两组进行了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Region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Remote Virgin Myocardium From Subsequent Sustained Coronary Occlusion Karin Przyklenk, PhD; Barbara Bauer, MD; Michel Ovize, MD; Robert A. Kloner, MD, PhD; and Peter Whittaker, PhD
冠状动脉 DSCT 血管成像在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 谢丽响,徐 凯,程广军* ,刘忠啸,胡春峰,许旭光,路 莉,韩曙光,刘盼盼,朱 远 【摘要】 目的 评估双源 CT(DSCT)显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能力。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1 月至2014 年 12 月在本院行冠状动脉 CTA 检查图像质量良好、并且在 4 周内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证实至少有一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闭塞患者资料。以 CAG 为金标准评估双源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发现侧支循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且以 Rentrop 分级法为标准评价 CTA 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在 CAG 图像上按照 Rentrop 分级法评估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情况,在 DSCT 图像上按照新的冠状动脉分级方法评价,应用 Kappa 系数检验评估这两种分级标准的一致性。 结果 共有 125 例患者入组,其中 69 例患者 CAG 影像上发现至少 1 处 CCC。以 CAG 为金标准,双源 CTA 发现 CCC 患者的敏感度为 73. 9% ,特异度为 87. 5% ;发现 CCC 血管的敏感度为 80. 7% 。将 CAG 和 CTA诊断的 CCC 按照各自标准分级,两种分级标准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K = 0. 608,P = 0. 000)。CTA 漏诊的 17 处病变中,包括 13 处 Rentrop 1 级、1 处 Rentrop 2 级和 3 处 Rentrop 3 级。误诊的 6 处中,有 3 处被误诊断为 Rentrop 1级、3 处被误诊断为 Rentrop 2 级。 结论 尽管对部分侧支循环及小的血管显示欠佳,但在冠状动脉血管闭塞患者中 CTA 依然能准确发现侧支循环。 【关键词】 侧支循环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冠心病
侧支循环开放不佳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伴发低 T3 综合征预后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李 莎 吴冠会 罗蔚锋 【摘要】 目的 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伴发低 T3 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本院及苏州市立医院 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间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 MRA、CTA 或DSA 分析其 TOAST 分型并评价侧支循环开放情况,随访 1 年预后(mRS 评分),分析低 T3 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显示与正常 T3 组患者相比,低 T3 综合征组患者 T3 水平显著降低(P=0.001),TSH 水平明显升高(P<0.001)。低 T3 综合征组患者预后差(P=0.008),死亡率较高(P=0.002)。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侧支循环开放比例较低(P<0.05)及高龄(P<0.001)是发生低 T3 综合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论 低 T3 综合征预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预后差,高龄及侧支循环开放比例较低可能是其重要原因。 【关键词】 脑梗死 ;低 T3 综合征 ;侧支循环 ;预后
糖尿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沈迎 丁风华 张瑞岩 陆林 沈卫峰 【摘要】 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促血管生长因子、内皮功能、细胞内信号通路、白细胞等异常,对冠脉侧支形成产生不利的作用。许多临床和生化因素,如糖化白蛋白、肾功能异常及炎症因子也与糖尿病并发冠脉侧支形成不佳有关。根据糖尿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佳的发生机 制,采 取 特 异 性 治 疗,包括个体化血压控制、血糖及糖化脂蛋白干预、冠脉血运重建,对提高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预后十分重要。 【关键词】 糖尿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压;肾功能;脂肪因子
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侧支循环关系的研究 黄嵩, 陈畅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一区, 广东 汕头 51504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侧支循环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 2013 年 7 月至 2015 年 6 月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的 78 例 患 者, 对 其 进 行 Rentrop 分 级 (Rentrop≤1 级为不良冠脉侧支循环,Rentrop≥2 级为良好冠脉侧支循环), 分为不良循环组 (31 例) 和良好循环组 (47 例)。 分析血脂水平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结果 不良循环组的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甘油三脂 (TG) 水平均高于良好循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两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血浆 TC、 LDL-C 和TG 水平可影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侧支循环形成, HDL-C 水平对侧支循环形成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 血脂水平;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 侧支循环
DSA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血管形态和代偿侧支循环评价价值 赵有旭1 张 勇2 (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2.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青岛 266003) 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数字化减影动脉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检测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状况与侧支代偿途径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自 2013 年 9 月— 2016 年 09 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共有80 例,全部患者都采用动脉 DSA 检测后循环血管病变状况与侧支代偿途径。结果 伴有血管异常的比例为 87.50%(70 例),前循环异常者占 13.75%(11 例),后循环异常者占 51.25%(41 例),复合异常者占 22.50%(18 例)。在侧支代偿途径中,发生甲状颈干增粗者共 23 例、PComA 开放者共 22 例、小脑后下动脉增粗者共 13 例以及 AChA 增粗者共 15 例。结论 应用 DSA 能够有效地检测出后循环缺血患者机体中动脉血管的病变状况与侧支代偿途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DSA;后循环缺血;血管病变;检测;侧支代偿途径
颅内血管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游伊伦,汪洋,李双,高小平 【摘要】 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作压力大,体育活动的减少等种种原因导致卒中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众多因素导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缺血性卒中仍然在卒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带来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急性缺血性卒中时梗死区旁侧支循环的建立可以增加缺血区的血流供应,保护局部受损的脑组织,最大限度地降低脑组织的损伤,减少梗死面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新生血管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