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处理方法心肌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毛张凡1 徐小惠2 毛志福1 黄杰1 耿庆1 ( 1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心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60;2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药剂科 湖北 武汉 430030) 【摘要】 目的 研究常规预适应、后处理与药物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异同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SD 大鼠共 50 只,随机分为 5 组: 停灌/再灌组( I/R) ; 预适应组( IPC) ; 后处理组( POS) ; 吗啡后处理组( MOR) ; 预适应加后处理组( IPC + POS) ,行 Langendorff 心脏灌流。观测其血流动力学、心肌梗死面积、肌酸激酶( CK) 、乳酸脱氢酶( LDH) 以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与 I/R 相比,4 个实验组均能明显的改善心功能,减小心梗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减轻超微结构损伤。而 MOR 的心肌保护作用明显低于 IPC、POS 和 IPC + POS。此三组的心肌保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预适应和后处理可能有大部分相同的心肌保护机制。而药物后处理只能激活部分机制而达到部分心肌保护作用。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缺血预适应 缺血后处理 药物后处理
正常高值血压的干预选择 朱岫芳 作者单位: 224006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 【摘要】 通过分析正常高值血压者暂缓药物干预等方面的因素以及启用药物的弊端,归纳可改善病变、延缓其进展的早期有效干预措施,认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应该进行早期生活方式干预,但不宜过早启动药物干预。 【关键词】 正常高值血压; 药物疗法; 早期干预 【中图分类号】R 544.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 9572 ( 2012) 10 - 3336 - 03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李如娟 曹金强 杨金波 李思颉 周冀英 摘要: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收集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或脑梗死病史,并经药物规范治疗,将高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经影像学证实为颅内外多发性狭窄的患者 145 例。按照 3 ∶ 2 的比例随机分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组( rIPC 组) 85 例,对照组 60 例。两组均严格按照 2011 年美国卒中和 TIA 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同时给予 rIPC 组患者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采用双臂血压计将双上肢加压至180 ~ 200 mm Hg,维持5 min,放气休息5 min,为1 个循环,每次连续训练5 个循环,1 次/d,共治疗6 个月。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再梗死的发生率。其中 rIPC 组 35 例,对照组 26 例,接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PECT) 检查,观察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的情况。 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 rIPC 组中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的有 71 例( 83. 5% ) ,对照组有 40 例( 66. 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②MRI 检查显示,rIPC 组有 3 例( 3. 5% ) 再次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有 8 例( 13. 3% )再次发生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③SPECT 检查显示,rIPC 组脑代谢及血流较治疗前有改善的有 29 例( 82. 9% ) ,对照组有 13 例( 50. 0%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④ rIPC 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心率、血压改变及其他不适感。 结论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血流及代谢,并且可以预防脑梗死的再发生。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上肢
缺血预适应现象及第一台市场化产品 1986年,美国科学家murry博士研究发现了缺血预适应(RIP)现象,该现象证明,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 脑心健是依据缺血预适应现象,研发生产出的国内外第一台市场化的缺血预适应产品,是一款安全有效的心脑血管健康筛查及康复治疗产品,开拓了心脑血管纯物理康复的治疗方式。 目前国内远隔缺血预适应技术应用情况 目前,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已获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缺血适应”技术,并获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应用推广,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推广项目, 缺血适应技术不仅适用于心血管病及脑卒中领域,在预防高原反应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也得到了验证。北京市援藏、援青干部在出发前均会进行缺血适应训练,从而降低高原反应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眼底静脉血栓、三尖瓣返流和高血压等问题,将为心脑血管病防治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 缺血适应治疗技术可提升脑卒中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的检出率、治疗率。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致死、致残率,打造基层社区、二三级医疗机构、养老社区以及企业职场全场景共同协作、“医防结合”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规范、严谨、有效的心脑健康管理及干预服务,并实现长效跟踪管理与数据检测。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系统化的慢病防治及健康管理服务,助力“健康中国2030”和“国家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实现。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项目,心脑健康适应项目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是一项由国内80多位院士联名发起的,经习近平总书记和孙春兰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以减少百万新发残疾为目标的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工程。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中心,借助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健康检测一体机等智能检测设备,依托医院完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心脑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进行心脑健康的干预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早期发现、有效筛查、积极防控、正确干预、持续管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幸福老年人”为宗旨,下沉关键诊治技术,建立预警体系,规范化临床诊治路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有效、适宜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项目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在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的指导下,整合首都医科大学心脑血管专业医疗技术、国家远程卒中中心和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势资源,通过专项诊疗及双向转诊机制,在地市/省级医院重点建立卒中减残示范中心,在区/县市级医院重点建设卒中减残单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卒中减残工作站,构建脑卒中三级防治体系,全程规范化管理脑卒中患者,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优势资源,重点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和医共体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和骨干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助推流程再造和资源合理化应用,使患者最大化获益。 2021年7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安徽省阜南县人民医院、河北省唐县人民医院、北京市回民医院以及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率先启动“卒中减残建设单元”及“心脑健康促进工作站”的科室建设。深圳市华盈泰医疗脑心健也多方位拓展市场应用方向,在健康中国政策指引下,期待脑心健成为政府相关健康管理部门作为所属辖区老年居民的心脑血管慢病管理最有效的辅助工具,助力“健康中国2030”和“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实现。 脑心健市场应用方向 · 医院心血管科、脑血管科、康复科室,通过医生处方治疗使用。 · 社区康复门诊、康复中心、中医门诊,通过医疗保障体系使用。 · 各大药店、中西医门诊,社区门诊,让有需要的人群购买使用。 · 养老院、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健康驿站、体验式消费。 · 各城市政府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可采用脑心健掌握辖区中老年人心脑血管慢病健康情况,通过脑心健大数据平台对使用者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的作用,实时掌握健康数据变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健康已经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国家不断推进和完善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华盈泰医疗脑心健也将不忘初心,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践行“关爱生命健康”的事业理想。我们的目标是:让大脑返老还童,让心脏永远年轻!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将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其中,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已愈加明显。 整合全社会力量,在全社会非医疗机构如体检机构、康养机构、养老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等,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范意识,推广动脉硬化检测、脑氧监测和缺血适应治疗等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及健康管理,形成以社区为核心,养老机构、体检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的卒中防控社会网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致死率,减少政府医疗资源投入和家庭医疗负担,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百万残疾工程”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规范、严谨、有效的心脑健康管理及干预服务,并实现长效跟踪管理与数据监测。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体系化的慢病防治及健康管理服务,有效提升脑卒中的早诊早治,减少致死致残的发生。 谁也不愿意成为残疾人,不仅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更是连累家庭,累及至亲。因此百万减残工程,关系到每一个人。 对于普通大众来讲,需要积极参与,主动了解卒中疾病知识,了解卒中危险因素,重视“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提高对肥胖、吸烟、活动过少和睡眠不足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努力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减少卒中发病,同时了解卒中急救知识,以便发病后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卒中导致的残疾。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关键适宜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缺血预适技术通过间歇缺血训练,辅助提高远程器官缺血预适应能力。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利用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组织进化理论,实现组织自我适应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心脑血管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损伤、脑梗等病症有良好的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 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对“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助力国家百万减残工程。 目前国内远隔缺血预适应技术应用情况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缺血适应”技术,并获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应用推广。 缺血适应技术不仅适用于心血管病及脑卒中领域,在预防高原反应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也得到了验证。北京市援藏、援青干部在出发前均会进行缺血适应训练,从而降低高原反应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眼底静脉血栓、三尖瓣返流和高血压等问题,将为心脑血管病防治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 缺血适应治疗技术可提升脑卒中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的检出率、治疗率。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致死、致残率,打造基层社区、二三级医疗机构、养老社区以及企业职场全场景共同协作、“医防结合”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规范、严谨、有效的心脑健康管理及干预服务,并实现长效跟踪管理与数据检测。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系统化的慢病防治及健康管理服务,助力“健康中国2030”和“国家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实现。
我国,女性平均寿命80.81岁,男性平均寿命76.71岁。 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7.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81.1岁。 导致这个平均寿命差别的原因,除了生活方式不同,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我国国民平均寿命减少近五年。 总体平均寿命预期最长的国家是日本,中国和日本同属亚洲黄种人,但日本心脑血管发病率只有中国的1/75!据WHO调查的数据显示,日本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的根本原因离不开两点:高度重视预防性体检和定期进行精准化体检。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健康,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能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脑卒中是各类脑血管疾病中的重中之重。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较出血性卒中多见,又称为脑梗死。 脑梗死发病,如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经过功能锻炼,往往能够有一个健全的“后半生”,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即使未致死往往也致残,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家人照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极大负担。 面对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共同成立了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也已开展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从国家层面,联合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在脑卒中致残的防治以及保障政策方面,提出了系统性安排,并明确了不同时间节点的任务目标。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提出与实施 2018.12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联合80位院士共同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和孙春兰副总理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做好防病宣传,改进对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措施,有效减少发病及残疾人群数量,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019.05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正式开始实施。 2019.07 在国家卫健委“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指导下,首都医科大学推出卒中减残单元项目和心脑健康适应微诊所项目,目标在于整合全社会力量提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 2020.09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卒中减残单元项目和心脑健康适应微诊所项目开始全国推广,着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防治体系与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网络。 2021.06 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关键适宜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缺血预适技术通过间歇缺血训练,辅助提高远程器官缺血预适应能力。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利用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组织进化理论,实现组织自我适应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心脑血管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损伤、脑梗等病症有良好的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 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对“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助力国家百万减残工程。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 由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主导 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7月6日第101卷第25期的标准与规范 【摘要】 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近年来,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是结合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特点,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远隔缺血适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临床实施方法、适用人群、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未来研究和应用建议等临床常见问题制定,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生重视,以期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 脑梗死;颅内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远隔缺血适应 本共识制定专家组成员: 吕国蔚(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学院) 郝暖(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华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 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李思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总诊科) 马青峰(百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孟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宋海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赵文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王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任长虹(低氧适应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董海龙(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董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 范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于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方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经内科) 冯加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高艳琴(复旦大学医学种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何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胡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李大晓(河南省人民医院介人科) 李晓波(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刘桂友(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刘新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罗玉敏(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脑血管病研究室) 缘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王伊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杨旗(百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 彭斌(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王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 唐北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楼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王丽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王茂德(西安交通大学第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徐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杨清武(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周华东(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 曾进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短暂肢体缺血后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临床观察 王贝娜1, 何龙泉1, 王 玉2 摘 要: 目的 探讨短暂肢体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对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常规内科治疗) 和实验组( 常规内科治疗联合远端缺血后适应) 。短暂肢体缺血后适应方法系患者入院治疗前对其进行上肢缺血后适应的操作: 通过血压袖带分别交替在两上肢加压至 200mmHg,进行 5min 的充气和 5min 的放气,每天 3 个循环,连续 3d。两组患者入院时和治疗 14d 时均分别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 NIHSS) 评价神经功能,并同期检测血清 C 反应蛋白( CRP) 、D二聚体( D-D) 、纤维蛋白原( FIB) 及血糖( Glu) 水平。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NIHSS 评分、血清 CRP、D-D 和FIB 水平差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 0. 01) ; Glu 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 0. 05) 。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短暂肢体缺血后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CRP、D-D、FIB 水平变有关。该方法安全无创,简单易行。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短暂肢体缺血后适应; 脑保护; 临床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60例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与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张春曦,黄达德,罗兆榴,谢健将 (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510180) 摘要:目的 探讨无创肢体缺血预处理(NILIPC)和无创肢体缺血后处理(NIIIPostC)联合应用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6O例风湿性心脏病拟行机械瓣膜置换者随机分为1、2、3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1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min右下肢实施NILIPC;2组在主动脉开放前10min右下肢实施NILIPostC;3组在主动脉阻断前10min右下肢实施NILIPC,主动脉开放前10min左下肢实施NIIIPostC;对照组不施加肢体缺血处理。全组患者于手术前,阻断时,开放时,开放后3、12、24、72h检测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酶肌酸酶同z--酶(CKMB)的血清浓度。结果主动脉开放后四组患者CK—MB和cTnI血清浓度逐步上升,至12h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其中对照组上升幅度最大,3组上升幅度最小,并于72h率先降至术前水平;主动脉开放后3、12、24、72h,3组与对照组对应时点的CKMB和cTnI血清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组对应时点的CK—MB和cTnI血清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个时点的平均值明显低于1、2组。 结论 NILIPC和NILIPostC联合应用可产生加强的心肌保护作用。 关键词:肢体缺血预处理;肢体缺血后处理;无创;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后继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刘维会1 刘式威2 张智英2 刘政华3 吕霞3 杨桂蓉4 尹岭5 (1.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116013;2.解放军211医院,150080;3.解放军65426部队医院,150087;4.哈尔滨香坊区民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036;5.解放军总医院,100837) 【摘要】 目的 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 )对后继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宣传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益处,动员每人用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早、中、晚各3次,5 min/ 次,间隔10 min,建立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有脑梗死症状者,立即住院行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后,随机归为NDLIP组,共30例。并随机选取30例未用此方法的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病例入院时即给予脑CT检查、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 Meyer(FMA)总分 评 定。结 果 NDLIP组 脑 梗 死 体 积(3.54±2.17)cm3,对 照 组 脑 梗 死 体 积(4.64±2.18)cm3,两 组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NDLIP组NIHSS评分 (12.48±3.11),对照组NIHSS评分 (20.46±2.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DLIP组BI指数评分(67.1±3.863),对照组BI指数评分(39.8±2.8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FMA总分(35.28±5.47),对照组FMA总分(20.76±9.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LIP可缩小梗死体积,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望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可行的、简便的、有效的非创伤性预适应保护。 【关键词】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脑梗死;急性;疗效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后继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刘维会1 刘式威2 张智英2 刘政华3 吕霞3 杨桂蓉4 尹岭5 (1.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116013;2.解放军211医院,150080;3.解放军65426部队医院,150087;4.哈尔滨香坊区民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036;5.解放军总医院,100837) 【摘要】 目的 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DLIP )对后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影响。方法 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宣传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益处,动员每人用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3次/ d,5 min/ 次,间隔10 min,建立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症状者,立即住院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确诊为AMI后,随机归为NDLIP组,共20例。并随机选取20例未用此方法的AMI病人作为对照组。2组均于入院后给予同样的尿激酶治疗,并比较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NDLIP组和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NDLIP的AMI病人与未用此方法的AMI病人相比,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病死率显著减少,预后更好。NDLIP对AMI病人具有很好的心肌保护作用。NDLIP有望为AMI的防治提供可行、简便、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心肌梗死;急性;生物医学研究
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吕卫华 王青 苏卫红 张消克 王杰萍 【摘要】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IP)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保护作用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6 年 3 月至 2010 年 3 月 190 例首次发生 AMI 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 12h 内进行 PCI,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 岁,n=105)及成年组(<60 岁,n=85),再依据 AMI 前 48h 有无心绞痛,各组分为缺血预适应(IP)和非缺血预适应(NIP)2 个亚组,分别对各亚组的一般资料、梗死相关血管 PCI 后血流 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 I(cTNI)峰值、左心室功能及近期预后进行比较。 结果 成年患者中,IP 亚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 NIP 亚组[(63.7±9.8)% vs. (59.1±10.7)%,P = 0.046],IP 亚 组 PCI 后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NIP 亚 组 (0 vs. 10.9%,P =0.034;2.6% vs. 15.2%,P = 0.046),IP 亚组 CK(1426.5±1312.8)U/L、CK-MB(136.4±128.0)U/L、cTNI(60.0±55.8)μg/L 明显低于 NIP 亚组的(2332.2±1848.4)U/L、(227.2±196.0)U/L、(114.4±108.6)μg/L(P ﹤ 0.05);而老年组 2 个亚组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成年 AMI 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可改善 PCI 的预后,而这一效应在老年患者中不明显。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辅助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高度狭窄或闭塞性脑血管病临床干预的短期效果分析 * 马 春1 李淑婷1 吉训明2 罗玉敏1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实验室,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3 【摘要】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血管高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共纳入 16 例脑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随机纳入到预适应组和药物组,每组各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卒中二级预防治疗;预适应组同时辅助短暂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疗程半年。观察两组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症状改善率、mRS评分以及颈动脉超声和 TCD的结果,并检测血清cAMP、HIF-1α和VEGF。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事件;预适应组症状改善率87.5%,药物组62.5%,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适应组治疗后血清 cAMP 的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5.8 ± 2.2 vs 8.9 ± 2.7nmol/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清cAMP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其作用可能与血清cAMP增高有关。 【关键词】肢体缺血预适应;卒中二级预防治疗;脑血管狭窄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基底动脉支架术后残余眩晕患者一例 马春李淑婷 罗玉敏 陈健 刘向荣 吉训明
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建峰指出,对小孩子来说,睡懒觉没坏处,8小时以上睡眠更有利于大脑发育。 冯建峰教授指出,睡眠对于人的认知,也就是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帮助。总的来说,鼓励大家多睡觉,对孩子来说睡的时间越长越好。 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疾病,比如糖尿病、肥胖、抑郁症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老年痴呆。 此外,通过科学家的长期实验,认知能力和智力发育水平也受睡眠时间影响,所以保持一个良好的睡眠十分重要。 大家都知道保证充足的睡眠很重要,但我国却有超3亿人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率近四成,60%的青少年睡眠不足。 失眠多梦的原因 1、环境因素: 严寒、高温、光线、噪音、卧具不适、被褥过厚或过薄都会影响睡眠; 2、生理因素: 外出旅游或出差(时差反应或者不熟悉新的环境),由白班改夜班工作,体内生物钟尚未适应新的昼夜节律或环境,会出现失眠多梦。 3、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和各种生活突发事件均可引起失眠,比如为自己或亲人的疾病焦虑、为考试或接受重要任务而担心等,都是暂时性失眠多梦的常见原因。 晚上失眠、睡眠质量差怎么办? 加强身体锻炼,多吃含维生素高的蔬菜,每晚用热水泡脚,睡前喝杯牛奶,躺下后不要再想乱七八糟的事,这样可以促进睡眠。 最主要的是,要调理好自己的心情,心情调理好了,失眠多梦的症状会好很多。眼睛多看美丽的风景,耳朵多听动听的声音,用心体会美好的事物。心情好了,很快能进入梦乡。 脑心健激活体内腺苷 纯物理方法促进睡眠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纯物理方法激活人体内的腺苷,可有效防治失眠,无副作用,安全有效缓解失眠多梦症状。 睡眠受众多因子调节, 腺苷是其中主要参与者之一。腺苷可稳定中枢神经系统,提升睡眠质量,改善睡眠状态,缓解体虚乏力,避免乳酸和自由基堆积,让人晚上能睡得安稳。腺苷还是心肌细胞的能量因子、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加血管弹性和皮肤弹性、调节睡眠,起到美容抗皱的效果。 使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做训练,像给血管做运动,训练一次相当于血液循环5km,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代谢能力,排除有毒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人体代偿能力,对增强人体防御机能,修复机能均有好处,纯物理方法无副作用,安全有效增加深睡时间。 华盈泰医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纯物理方法激活人体内的腺苷和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改善失眠。有客户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做训练,当晚就能感受到睡眠质量的改善;也有人用脑心健边做训练边睡着了,用户纷纷表示对失眠有明显的效果。 脑心健作用机理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安全无副作用,纯物理方法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缺血适应”技术,并获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应用推广。 失眠千万不要随便吃安眠药,如需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30例临床分析 蒋文静(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内科430033)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一0228—02 【摘要】 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在脑血管疾病(脑梗寒,脑血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有脑梗死常见早期征兆的患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一个疗程(半年后)进行全面查体,评估治疗效果,预测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结果30例患者全面有效。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方法简单,复发率低,对大量中风前期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干预,除去其中风的根源,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后果,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脑梗寒,脑血栓、早期干预
缺血预适应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 程中伟 吕卫华 程康安 谢洪智 刘震宇 曾勇 范中杰 沈珠军 张抒扬 方全 【摘要】 目的 研究梗死前心绞痛对接受 PCI治疗急性心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 122例首次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在发病 12 h内进行 PCI, 按梗死前 48 h有无心绞痛分为 2组, 即缺血预适应组(56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66例)。 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PCI后血流 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心肌酶峰值浓度及出院前心脏事件发生率。 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患者年龄高于非缺血预适应组(66 ±12比 61 ±12, P=0.05)。 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数量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多于非缺血预适应组, 分别为 30.4%和 12.1%(P=0.01)。 PCI后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在缺血预适应组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 分别为 4%和 15%(P=0.03)。 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浓度较非缺血预适应组显著降低, 重度左室功能不全(LVEF<40%)发生率在缺血预适应组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 分别为 4%和 15%(P=0.03)。 结论 缺血预适应组急性心梗患者 PCI术后心肌酶峰值明显降低 , 以及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和重度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比例明显降低, 表明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梗患者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改善预后。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缺血预处理
Remote ischaemic conditioning before hospital admission, as a complement to angioplasty, and eff ect on myocardial salv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randomised trial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法研究 林建军 (山东省栖霞市蛇窝泊中心卫生院 山东栖霞 265313) 【摘要】目前,中老年人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及症状应该有所了解,掌握病因、预防发病,及时或定期对身体进行健康检查是应该提倡的,一旦发病应及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最主要的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因此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样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才能延长人类寿命。本文以防治为主,通过多个角度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09)09(b)-0168-02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董玉玲1,陈琳琳1, 刘建华1,雷 蕾1,曲俐玲2 (1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 250014;2 山东省胸科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冠心病患者 246例根据动态心电图分为有缺血组 124例(IPC组)、无缺血组 122例(NIPC组)。 IPC组中 62例行经典的 PTCA术(IPCA组), 另 62例行预适应 PTCA(IPCB组);NIPC者中的 61例行经典的 PTCA术(NIPCA组), 另 61例行预适应 PTCA(NIPCB组)。观察各组 PTCA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 各组冠脉狭窄程度、血管最小直径、跨狭窄压差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均 <0.01);治疗后以上指标 IPCB组改善最明显(P均 <0.05)。 冠脉血流阻断到出现心绞痛及心电图 S-T段开始抬高时间 NIPCB组最晚, 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 <0.01)。 结论 缺血预适应 PTCA可明显提高患者术中对缺血的耐受性, 提高手术成功率, 侧支循环形成在缺血预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 心肌;冠状动脉疾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09)49-0034-02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