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糖尿病对其影响 吴永健 崔仲华 秦学文 乔树宾 姚民 姚康宝 刘海波 陈纪林 高润霖 【摘要】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及糖尿病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1996年12月~1999年12月阜外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收治的 AMI 后3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者共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形成的时间以及侧支循环与梗死相关病变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和室壁瘤形成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合并(48例)与不合并糖尿病(162例)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不同。侧支循环的评价采用计分法。结果AMI 后2周内42∙8%的患者可见侧支循环第3周达60∙0%1个月时高达75∙3%说明 AMI 后2周即有侧支循环的形成多数形成于3~4周。梗死后1~3个月左室造影显示有室壁瘤形成的11例非糖尿病 AMI 患者中只有2例可见侧支循环(18∙2%)而无室壁瘤形成的87例非糖尿病 AMI 患者中83例可见侧支循环(95∙4%)。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 AMI 患者梗死后第4周方可见侧支循环。48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0∙35只有9例可见侧支循环(18∙8%);而162例非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2∙42140例有侧支循环形成(86∙4%)。结论 AMI 后如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绝大多数于3~4周形成侧支循环。室壁瘤患者很少形成侧支循环糖尿病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侧支循环; 糖尿病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写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2011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发表了《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1],在积极应对心血管病带来的严峻挑战,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大约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2]。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 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1]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绞痛患者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陈万林1 郑广生1 杨平1 李垚1 白志生1 [摘要] 目的: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SAP患者58例(观察组)和 健 康 者44例(对 照 组)。监 测 并 比 较2组 RIPC前后心血管临床参数(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脉波传播速度(PWV)、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对照组 RIPC前 后心血管临床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 RIPC前后收缩压(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脉压(PP)、增强压(AP)、三角指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 RIPC前后 SBP、C-SBP、PP、AP、高频(HF)、总功率(TP)的改变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能降低SAP患者SBP并改善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具有抗心绞痛效应。 [关键词] 心绞痛;远程缺血预适应;动脉僵硬度;心率变异性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何峰峰( 临沂罗庄中心医院,山东 临沂 276017) 【摘要】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心内科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之间收治 296 例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实施远程缺血预适应,实验组实施远程缺血预适应,比较两组心肌保护效果。结果 实验组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 hsTnI>0. 12ng /ml、hsTnI>0. 16ng /ml、hsTnI>0. 20ng /ml、hsTnI>0. 24ng /ml、hsTnI>0. 28ng /ml、hsTnI>0. 32ng /ml 和 hsTnI>0. 48ng /ml 等血清超敏肌钙蛋白 I 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5) 。结论 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采取远程缺血预适应措施,具有较为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 冠心病; 支架治疗; 心肌保护
基于缺血预适应理论的气压治疗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王蓉芸,倪斐琳,孙秋华 摘要:[目的]基于缺血预适应理论,探讨气压治疗对脑卒中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的急性脑梗死病例39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5月—2016年4月的急性脑梗死的病例38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压治疗,比较两组 神 经 功 能、生活自理能力及脑卒中复发率的差异。[结 果]干 预 后 第 90天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2.51分±0.51分,对照组为4.37分±0.7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1,P=0.048),观察组干预后脑卒中复发率为5.26%和对照组为25.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5,P=0.014)。[结论]基于缺血预适应理论的气压治疗能够促进脑卒中后病人的康复,降低病人脑卒中复发率。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脑卒中;气压治疗;预后;缺血再灌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卒中后脑保护的临床观察 曲延民1, 李晓林2 摘 要: 目的 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后卒中与无 TIA 发作脑卒中患者临床预后,探讨体内缺血预适应对脑组织保护机制; 方法 选择首次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 340 例,按有无 TIA 发作分为 TIA 组和无 TIA 组,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再梗死率,并分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程度; 结果 与无 TIA 发作组比较,既往有与此次脑梗死相关 TIA 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TIA 作为体内缺血预适应可诱导一系列内源性保护机制减少脑组织损伤。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卒中; 缺血预适应
肢体缺血预适应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饶盛环(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抚州 344000) 【摘要】目的 研究肢体缺血预适应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8 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缺血处理。比较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结论 将肢体缺血预适应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血管症状。 【关键词】肢体缺血预适应 药物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效果
早期及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不同影响 梁家荣 唐良秋 陈云宪 张社兵 范文茂 陈宝峰 陈锦峰 刘相应 侯进辉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及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不同影响。 方法 连续入选 2014 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择期行 PCI 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160 例,其中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80 例)PCI 术前 3 d 开始行右上肢缺血预适应,用血压计袖带压迫肱动脉。将血压计加压至 20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 5 min 后放气休息,间隔 5 min,重复 3 次,共耗时 30 min;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80 例)PCI 术前 2 h 开始行上述方法。比较 PCI 术中参数及术后 24 h 心肌肌钙蛋白 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 12 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 PCI,术中无心肺复苏、电除颤、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发生。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术中胸痛[2.50%(2/80)比 8.75%(7/80),P=0.018]、术中心律失常[0(0/80)比 5.00%(4/80),P < 0.001]、术后即刻 TIMI 血流≤Ⅱ级[1.25%(1/80)比 6.25%(5/80),P=0.024]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术后 24 h cTnT [(11.52±2.41)pg/ml 比(27.53±4.78)pg/ml,P=0.021]、CK-MB[(14.11±2.87)pg/ml 比(30.23±5.17)pg/ml,P=0.032]均较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4 h hs-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K-M 生存曲线显示,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较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3.75% 比 13.75%),经 Breslow 检验 P = 0.024,提示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比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PCI 术患者有更强大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改善患者术后 12 个月预后。 【关键词】 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肌钙蛋白T;预后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进展 陈尘1 陶军2 庄晓东2 张小宇2 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是通过给予机体部分器官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近年来 RIPC 对血管内皮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远 程 缺 血 预 适 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 RIPC 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所以 RIPC 一直是心脑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最安全的内源性物理疗法,对于心脑血管有着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内皮作为一种机械屏障,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平滑的物理表面。近年来揭示内皮细胞的功能复杂多样,在体内作为重要的调节组织维持着心血管系统的稳态,而内皮功能障碍几乎与已知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RIPC 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简要综述 RIPC 与内皮功能及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防治的基础研究 孟召强1,刘慧光2 (1. 河北省高阳县高阳镇卫生院,河北 保定 071500;2. 河北省高阳县医院,河北 保定 071500) 【摘要】目的 探讨在当下通过施行健康教育达成控制高血压等措施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如何与防治效果如何。方法 采用社区干预的调查研究方法,所选取的对象是35~69岁的本地居民,以普查、随机抽样家访、健康教育组合为社区干预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心脑血管病发病与死亡率作为两个统计指标和评价方法。结果 所选社区35~69岁人群共7657人,该社区本年龄组的成员高血压检出率为67.9%,相比之前多了一倍只多,在干预之后,高血压患者接受治疗率由17.8%上升到67.9%。在该社区年龄组中,共检测出252例心电图不正常者,而其中有68.3%在首次检测中就检测出了心电图异常。在社区干预后,该社区;本年龄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下降了44.13%,并且高峰发病年龄向后推移了5~6年,另外,心脑血管疾病对死亡率下降了50.25%,也就是说起本次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干预的保护率为50.25,同时,心脏病的死亡率也下降了20.40%。结论 进行社区方面的综合防治,对于年龄段为35~69岁的高血压患者来说,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死亡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将因为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死亡率降低一半左右。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疾病的防治;社区综合防治
缺血预适应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 鲁 慧 1 王彬成 2 崔宁宁 1 邵汝升 1 张艳春 1 (1 沧州市中心医院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北 沧州 060000;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神经介入科 北京 100016)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在老年脑梗塞患者预防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老年脑梗塞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 32 例患者予以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 32 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缺血预适应治疗,治疗 6 个月,测定并记录两组间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 指数(BI)及生活质量,同时对比患者临床疗效、疾病复发率、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 NIHSS 积分较低,BI 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预防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老年脑梗塞;预防;治疗
远程缺血后适应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蒋钦,黄克力,张浩,胡盛寿 摘要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氧化还原、能量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阻断成年 SD 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30 min 再灌注 120 min 的方式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以 3 个周期30 s 缺血、30 s 灌注的方式建立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的缺血适应模型;开胸后不阻断冠状动脉建立对照组模型。实验结束收集大鼠缺血心肌组织,通过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化学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生物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别检测基质细胞衍化因子 -1(SD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 Ndufa2、Ndufa4、Cox4il、Cox7a2 表达(n=8)。 结果: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远程缺血后适应均显著增加缺血心肌组织的 SOD 活性、ATP 含量;降低 MDA含量、MPO 活性;并可以诱导 SDF-1、VEGF 及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 Ndufa2、Ndufa4、Cox4il、Cox7a2 的表达。 结论:远程缺血后适应应用在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有增加缺血心肌组织的抗氧化还原、保护能量代谢、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远程缺血后适应与缺血预适应及缺血后适应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类似。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缺血后适应;反馈,生理
远程缺血预适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鲁慧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河北 沧州) 摘要: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00 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 6 个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NISHS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看,观察组患者中有 2(4)例发生再次脑梗死,CT 检查脑梗死体积缩小者共 30(60)例,对照组中有 7(14)例发生再次脑梗死,CT 检查脑梗死体积缩小者共 14(28)例,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受损情况,缩小脑梗死体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远程缺血预适应;治疗效果
缺血预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朱 莽 1 谢江涛 2 樊欣鑫 1 方 园 1 杨彦平 1 姜海涛 3△ (1 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陕西 西安 710003;2 咸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陕西 咸阳 712000;3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缺血预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探讨缺血预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取清洁健康成年小鼠 72 只,随机分为脑缺血预适应组 (brain ischemic precondition, BIP),脑缺血再灌注组(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 MCAO/R)和假手术组(sham group),每组均 24 只,采用 zealonga 线栓法栓塞小鼠大脑中动脉建立 BIP 模型和 MCAO/R 模型,通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计算脑梗死面积,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 mNSS)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测干 - 湿重法以及伊文氏蓝(Evans blue, EB)示踪结合脑组织 EB 定量法评价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的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脑组织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与 MCAO 组相比,BIP 组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后 mNSS评分,缩小了梗死面积并减轻脑水肿,有效的保护 BBB 功能,BIP 组再灌注 24 h 时脑梗死灶周围皮质区 HIF-1α 及 VEGF 的表达均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 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BBB 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 HIF-1α 及 VEGF 的表达上调有关。 关键词:脑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血脑屏障;HIF-1α;VEGF
缺血预适应对青年与老年大鼠缺血 /再灌注心肌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柴囡楠1,2, 张 昊1, 王俊莹1, 李玲旭1, 赵雅君1 ( 1哈尔滨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2赤峰学院医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 对青年与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reperfusion,IR) 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 3 月龄( 青年) 与 20 月龄( 老年) Wistar 大鼠,应用离体心脏灌流方法复制心肌 IR 与 IPC 模型。实验分为青年缺血/再灌注( YIR) 组、青年缺血预适应( YPC) 组、老年缺血再灌注( OIR)组与老年缺血预适应( OPC) 组。透射电镜观察心肌及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 TTC 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 比色法测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 活性、心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及丙二醛( MDA) 含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硝基化与羰基化蛋白质含量,TUNEL 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 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功能及钙诱导的线粒体渗透性转运孔开放情况。结果: 与 YIR 组比较,YPC 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冠脉流出液中 LDH 活性降低,心肌组织的 SOD 活性增加,MDA 含量降低,心肌硝基化与羰基化蛋白含量降低。电镜下可见YPC 组心肌及分离的心肌线粒体膜结构完整、基质致密。YIR 组心肌线粒体呼吸控制率与Ⅲ态耗氧量及 P/O 比值均明显增加,质子漏出减少,钙诱导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而与 OIR 组比较,OPC 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与 YPC 组比较,OPC 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增加,心肌氧化应激水平增加,线粒体呼吸功能下降,心肌细胞凋亡与坏死增多。结论: 缺血预适应能够保护青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而老年大鼠心脏对预适应刺激减敏,导致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作用钝化,这可能与老龄 IPC 心脏氧化应激水平增加导致线粒体损伤、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缺血预适应;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 心肌
P13K-Akt通路对老年心肌缺血预适应模型大鼠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程度的影响 韦艳红1,刘晓冬2,刘 艳1,陆丽娟1 (1.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全科病房,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2.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卫生部放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21) [摘 要] 目的:探讨P13K-Akt通路对老年心肌缺血预适应 (IPC)模型大鼠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mPTP)开放程度的影响,阐 明 其 可 能 机 制。方 法:21-23月 龄Wistar大 鼠35只 随 机 分 为 缺 血 再 灌 注 (I/R)组、I/R+P13K抑制剂 Wortmannin (Wort)组、IPC组、IPC+Wort组和假手术组,每 组7只。分 别 建 立I/R、IPC模型,Wort组大鼠再灌 注 前 尾 静 脉 注 射 Wort0.6 mg·kg-1。120 min 再 灌 注 结 束 后,提取心肌组织蛋白,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Akt及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差速离心法分离大鼠心肌线粒体,酶标仪检测线粒体内超氧化物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 性 及 心 肌mPTP开 放 程 度。结 果:与I/R 组(0.288±0.071)比较,IPC组大鼠心肌 组 织p-Akt蛋白 相 对 表 达 水 平 (0.346±0.051)明显 升 高 (P<0.05),I/R+Wort组大鼠心肌组织中p-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 (0.044±0.010)明 显 降 低 (P<0.01)。与 I/R 组(0.216±0.024) 比 较,IPC组大鼠粒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 (0.187±0.022) 明 显 降 低 (P <0.05),I/R+Wort组大鼠粒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 (0.218±0.029)无明 显 变 化 (P>0.05)。与I/R组 (1.15±0.15)比较,IPC组大鼠线粒体SOD活性 (1.39±0.14)明显 升 高 (P<0.05),I/R+Wort组大 鼠 线 粒 体SOD活性(1.17±0.21)无明显变化 (P>0.05)。在6~20min时,与I/R组比较,IPC组大鼠心肌mPTP开放程度明显降低 (P<0.05),I/R+ Wort 组 大 鼠 心 肌mPTP开 放程度无明显变化 (P >0.05); 与 IPC组 比 较,IPC+Wort组大鼠心肌mPTP开放程度明 显 增 加 (P<0.05)。结论:老 年 大 鼠IPC可通 过 激 活P13K-Akt通路抑制心肌mPTP的开放。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缺血预适应;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 B;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 鲁 慧,王彬成,崔宁宁,张艳春,吕建平 [摘要]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沧州市中心医院 2013 年 3 月—2014 年 4 月收治的 100 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 50 例) 和对照组( 50 例) 。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 6 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 NIHSS 评分、影像学表现( MRI、SPECT) ,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 P < 0. 05) ,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1) ; 观察组总有效率( 84. 00% ) 显著高于对照组( 62. 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MRI 显示新发梗死率观察组( 4. 00% )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 00% ) ,SPECT 检查改善率观察组( 82.00% )显著高于对照组( 40.0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P < 0.01) 。结论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梗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显著提高神经功能水平,有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 缺血性脑梗死;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 神经功能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RIPC) ★ 远隔缺血预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发表心脑非药物治疗方法标准与规范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缺血适应”技术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应用推广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批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推广项目中关键适宜技术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次日感到疲惫不堪……失眠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 五大失眠类型 焦虑型失眠 现代人越睡越晚,熬夜、焦虑、生物钟紊乱导致的入睡困难比比皆是。如果每次都无法在30分钟以内入睡,又容易多想,很可能就属于焦虑型失眠。 焦虑型失眠患者,说明心里有事情,如果事情不解决就会担心出现坏的结果,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能缓解失眠。平时常与朋友聊天谈心,多参加一些聚会活动,缓解心情压力,转移注意力,通过心理的调节,可以缓解失眠,严重时可以去看心理医生。 亢奋型失眠 有些人每天睡得非常少,但仍然精神亢奋,这可能也是一种失眠。肝火旺盛、血压波动、心动过速,或作息紊乱等,都有可能导致亢奋型失眠,这种情况虽然表面上精神不错,实则会大大加重机体损耗。 精神亢奋引起失眠的患者,睡前可以听听舒缓的轻音乐,喝杯温牛奶或蜂蜜水,热水泡脚,放松心态,这些都有利于降低神经的兴奋性,缓解失眠症状。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避免睡前饮用咖啡、浓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避免睡前用脑过度,避免晚饭过饱,避免情绪波动过大,晚饭后适量散步。 夜醒型失眠 睡眠浅、多梦、易醒,经常半夜醒来就再也睡不着,这种情况多属于夜醒型失眠。可能是精神压力过大,但也不排除与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肠胃疾病有关。 平时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劳累,保持好的心态,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疲倦型失眠 如果每次睡醒后非常疲惫乏力,却并不犯困,则可能是深度睡眠不足的原因。在每个90分钟左右的睡眠周期里,约1/5时间的深度睡眠才能让身体得到最好的休息,缺乏深度睡眠可能与情绪不良、精神紧张、服用药物或环境干扰有关。 可以改善睡眠环境,调节不良情绪,来缓解失眠。 内虚型失眠 如果晚上睡眠正常,但白天还是常常犯困,这可能说明身体过度疲劳,导致精神不济、气虚血弱、营养不良、血瘀不畅等症状。 建议平时规律饮食增加营养,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高新技术缓解失眠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纯物理方法激活人体内的腺苷,可有效防治失眠,无副作用,安全有效缓解失眠多梦症状。 睡眠受众多因子调节, 腺苷是其中主要参与者之一。腺苷可稳定中枢神经系统,提升睡眠质量,改善睡眠状态,缓解体虚乏力,避免乳酸和自由基堆积,让人晚上能睡得安稳。腺苷还是心肌细胞的能量因子、可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加血管弹性和皮肤弹性、调节睡眠,起到美容抗皱的效果。 使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做训练,像给血管做运动,训练一次相当于血液循环5km,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提高人体代谢能力,排除有毒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人体代偿能力,对增强人体防御机能,修复机能均有好处,纯物理方法无副作用,安全有效增加深睡时间。 华盈泰医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纯物理方法激活人体内的腺苷和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改善失眠。有客户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做训练,当晚就能感受到睡眠质量的改善;也有人用脑心健边做训练边睡着了,用户纷纷表示对失眠有明显的效果。 脑心健作用机理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安全无副作用,纯物理方法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目前国内远隔缺血预适应技术应用情况 缺血适应技术不仅适用于心血管病及脑卒中领域,在预防高原反应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也得到了验证。北京市援藏、援青干部在出发前均会先进行缺血适应训练,从而降低高原反应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眼底静脉血栓、三尖瓣返流和高血压等问题,将为心脑血管病防治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 缺血适应治疗技术可提升脑卒中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的检出率、治疗率。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致死、致残率,打造基层社区、二三级医疗机构、养老社区以及企业职场全场景共同协作、“医防结合”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规范、严谨、有效的心脑健康管理及干预服务,并实现长效跟踪管理与数据检测。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系统化的慢病防治及健康管理服务,助力“健康中国2030”和“国家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实现。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RIPC) ★ 远隔缺血预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发表心脑非药物治疗方法标准与规范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缺血适应”技术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应用推广 ★ 远隔缺血预适应已获批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推广项目中关键适宜技术 大家知道心肌梗塞发病极其危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患者会在短时间内死亡。近年来,由于职业原因,出租车司机、长途客(货)车司机和公交司机成为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 司机成心梗高危人群 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久坐不动 开车需要长时间保持坐立姿势,同时保证精神高度集中,这种情况下,加之作息不规律、缺少运动,更容易诱发心梗。比较常见的症状有胸痛、胸闷、气促、心慌等。 02 工作时间在心梗高发时段 早上6点到11点,司机通常已进入正常工作时间,而这个时间段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血压上升,心律加快,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增加,冠状动脉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极易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很多司机发生心梗多是在这个时间段,因此这个时间段上班的司机需注意保持警惕,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03 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开车的人或专业司机,经常熬夜加班,又常吃夜宵、平时也缺乏运动,为了提神还经常抽烟,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是导致心肌梗死的因素。平时过量饮酒也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 04 忽视体检 很多司机没有做定期、全面的体检,年审时走走过场。没有做好身体检查,无法及早实施预防措施,导致一发病就产生很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导致很多司机突发心肌梗死的原因。 如何预防心梗 很多心肌梗塞的患者日常生活中没有注意预防工作,心梗来临时束手无措,导致悲剧的发生。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心梗呢? 01 控制三高 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病人,一定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02 避免暴饮暴食 部分心肌梗死是在暴饮暴食后发生的。如果患者吃进大量的高热量或者高脂肪食物,血糖浓度会暴增,导致血液粘度增加和血小板聚集。患者平时应定期定量进食,并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 03 保证充足睡眠 心肌梗塞越来越年轻化,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长期不注意休息而导致猝死,睡眠太少会影响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 04 坚持使用脑心健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通过间歇缺血训练,辅助提高远程器官缺血预适应能力。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缺血预适应训练已被证实具有较强的心肌和大脑保护作用,能提高大脑、心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可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利用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组织进化理论,实现组织自我适应和自我保护的机制。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通过脑心健做缺血预适应训练,也可有效促进小血管建立起侧支循环,当主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血液可通过这些新建的侧支绕过阻塞部位进行输送,侧支逐渐变粗、血流量逐渐增大,侧支循环代偿增多,保障全身血液的正常输送,有效避免脑梗死、心脏猝死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脑血管问题,及时预防、筛查和治疗至关重要。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 未病预防 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坚持使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修复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性健康问题,对突发心梗死、脑梗死等重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极大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筛查预警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具有主动脉血管堵塞及心血管健康问题筛查预警的辅助功能!在训练过程中,自动检测用户身体的相关数据,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生成健康曲线,进行健康评估,对有健康风险特征的使用者发出警示,及时解决安全隐患,体现出对高风险人群及时预警的实用价值。 康复治疗 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是一款心脑同治纯物理治疗仪,对缺血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术后康复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脑萎缩等有较好的康复效果。长期坚持使用可逐步减轻后遗症状,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目前国内远隔缺血预适应技术应用情况 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缺血适应”技术,并获批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应用推广。 缺血适应技术不仅适用于心血管病及脑卒中领域,在预防高原反应及其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也得到了验证。北京市援藏、援青干部在出发前均会先进行缺血适应训练,从而降低高原反应引起的红细胞增多症、眼底静脉血栓、三尖瓣返流和高血压等问题,将为心脑血管病防治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 缺血适应治疗技术可提升脑卒中等重大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的检出率、治疗率。改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致死、致残率,打造基层社区、二三级医疗机构、养老社区以及企业职场全场景共同协作、“医防结合”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规范、严谨、有效的心脑健康管理及干预服务,并实现长效跟踪管理与数据检测。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享受到体系化的慢病防治及健康管理服务,助力“健康中国2030”和“国家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实现。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临床结局影响的 Meta 分析 李贤伟,周红瀛,李静 【摘 要】 目的 系统评价远程缺血预适应( RIPC) 对先心病手术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Science Direct、Elsevier、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 2015 年 10 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 Stata 12. 0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 9 个随机对照研究,共 697 例患儿,meta 分析结果显示,RIPC 与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肌钙蛋白水平( cTnI) 、术后 24h 心肌收缩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 与现有的成人研究结果不同,本文并未发现RIPC 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提示仍需更多高质量 RCT 去证实 RIPC 的临床作用。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适应;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婴幼儿; 临床结局; Meta 分析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