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及时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很多人养成了定期体检的好习惯,体检结果中有时会显示心律失常,让人觉得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感到非常害怕。今天来了解几个心律失常的问题。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者过慢等症状的总称。有的是遗传性心律失常,有的是后天的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有轻有重,轻的时候只是感觉头晕、心悸,严重的会导致晕厥、猝死等后果。心律失常不能掉以轻心,要进一步做检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病因,尽快治疗。 得了心律失常一定得治疗吗? 心律失常会影响血液循环,但有的心律失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非常小。心率不低于每分钟40次或不高于每分钟140次的时候,患者没有特别严重的不适症状,这样的心律失常通常没必要进行治疗。所以不要一看到心律失常四个字就感到非常紧张,过于紧张的情绪会让心律失常更严重。 什么情况下心律失常必须去医院治疗? 1、看症状是否严重 如果心律失常的症状非常严重,或感觉有明显的不适,说明可能有严重的疾病导致心律失常,要尽快就医。如果心律失常的症状非常轻微,只是感觉头疼头晕和心悸,过一段时间就好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就不用太紧张。 2、心律失常频繁发作 如果心律失常发作的非常频繁,说明病情很严重,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如果短时间内出现好几次心律失常,需尽快就医,避免出现猝死的后果。 3、看否是持续发作 心律失常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持续性心律失常,比阵发性心律失常严重。如果心律失常,总是连续不断的发作,相隔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赶紧去治疗才是正确的选择。 4、看患者的年龄 如果患者非常年轻,且症状很轻微、发作也不频繁,可以暂时不治疗。如果患者年龄很大,不管失常症状严重与否,不管是否发作频繁,最好能去医院做详细检查,找出原因所在。 很多年龄较大的心律失常,常是由于器质性病变导致,是比较严重的。而且很多老年人除了心律失常以外,本身也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其他的疾病,如果是这些疾病导致的心律失常,更应及早去医院检查治疗。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 纯物理方法防治心律失常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是国家二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其中,被激活的一氧化氮,是“血管清道夫”, 可将积存在血管壁上垃圾带走,一氧化氮还可在细胞中作为细胞之间沟通的信使,并使血管扩张。 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心脑血管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损伤、脑梗等病症有良好的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 缺血预适应训练,像给血管做运动,训练一次相当于血液循环5km,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人体代谢能力,排除有毒物质,增加机体免疫力和人体代偿能力,对人体防御机能,修复机能均有好处,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做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有效促进小血管建立起侧支循环,当主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血液便可通过侧支绕过阻塞部位进行输送,侧支逐渐变粗、血流量逐渐增大,侧支循环代偿增多,保障全身血液的正常输送,有效避免脑梗死、心脏猝死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些通过侧支重新建立起来的循环称为侧支循环。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病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为代表;脑血管病以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为代表。 心脑血管疾病危害大,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致残致死率高。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头等大事。因此,做到“未病先查”,定期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十分必要。 作为早期筛查的一种方式,基因检测可以精准评估发生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实现早检测、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 基因是我们血脉相传的纽带,它不仅决定了我们的外貌体征,也蕴含了决定我们生、老、病、死的遗传信息。 类似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有的人会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有的人就不会发生;同样的疾病,用同样的处方,治疗效果可能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不同人的基因各不相同,大多数疾病是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检测的意义 生活环境、不良生活习惯和基因的共同作用,容易使体内基因受到破坏而产生疾病。 长期暴露在高度污染环境或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了解自己在不同疾病上的发生倾向,进行全面的生活调整或干预。 有家族性疾病的人群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自身是否携带疾病基因,有效地评估受检者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遗传风险,根据风险等级的高低,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建议,避免或延缓疾病发生。 基因检测也可以从种类繁多的心脑血管疾病中找出预防的重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高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 研究表明,80%的过早心脏病发作、中风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携带易感基因突变人群的疾病发病风险显著高于不携带易感基因突变的人群。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从基因水平对遗传性疾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知道自己或家属携带哪些致病基因,以便加强临床随诊,诊治更准确。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健康角度、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医疗资源角度来讲,预防是万全之策。早预防,早安心。通过检测相关易感基因,预知健康道路的红绿灯,有针对性、科学地采取预防保健措施,是健康生活的有力保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禁忌,稍有不慎易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各种病症。普通人常遇到的拔牙问题,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也有很多注意事项,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甚至会引起猝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能拔牙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稳定才可以拔牙。积极控制原有系统性疾病,血压、血糖、血脂、心脏功能稳定的前提下可以拔牙。 患者拔牙时可能因为疼痛或过度紧张而引起心绞痛和心律不齐,严重时可导致心梗或脑梗。部分心脑血管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拔牙后会使伤口出血不止或导致伤口感染,所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拔牙时一定要小心。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拔牙前必须先做评估,看是否能耐受拔牙,然后在心电图监护下完成拔牙。因为心电图监护下拔牙能时时刻刻监护到心脏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做处理。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拔牙应注意什么? 1、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患者拔牙前应留意心电图,拔牙前ST-T段发生明显变化或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时不能拔牙。如果拔牙前情绪过度紧张,可能会出现心前区不适,这种情况下应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当心绞痛发作时也不能拔牙。 2、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应保证血压稳定达标的情况下才能拔牙,若在安静状态下连续监测三次血压,血压仍然超过180/100毫汞柱,应积极配合医生调整用药剂量。高血压患者拔牙后应压迫止血,正确用降血压和止血药物。如高血压出现心脏、大脑和肾脏病变,或伴有心力衰竭时都不能拔牙。 3、长期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曾经出现过脑梗塞或冠心病的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形成。长时间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病人突然停药,其危害性远远高于拔牙,所以拔牙前一般不需停药。不过,拔除阻生牙或多颗牙齿时会造成大面积创伤,应在医生指导下,拔牙前5天停药。拔牙后在创口内放止血药,期间观察半个小时左右,只要没有活动性出血就能离开医院。 4、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拔牙前应确定其性质,是先天性的还是风湿性的,是心肌炎还是冠心病等。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拔牙时一定要谨慎,以免出现菌血症,拔牙前三天左右就应该听从医生建议注射抗菌素,避免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 纯物理方法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华盈泰医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融合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未病预防+监护预警+康复治疗,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符合国家百万减残工程项目落地推广的目标方向。 未病预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坚持使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修复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性健康问题,对突发心梗死、脑梗死等重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极大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监护预警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具有主动脉血管堵塞及心血管健康问题筛查预警的辅助功能!脑心健在训练过程中,自动检测用户身体的相关数据,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生成健康曲线,进行健康评估,对有健康风险特征的使用者发出警示,及时解决安全隐患,体现出对高风险人群及时预警的实用价值。 康复治疗 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缺血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术后康复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脑萎缩等有较好的康复效果。长期坚持使用可逐步减轻后遗症状,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脑供血不足会引起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时甚至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脑梗塞。日常生活中正确的方法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我们一起来看看。 如何改善脑供血不足? 1、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许多不良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增加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几率,要及时改正会影响血液循环以及脑供血的坏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熬夜等,这些坏习惯会影响人体的代谢能力,也会影响血液循环的速度。 2、多吃富含钾的食物 钾是一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维持血压平稳以及水电解质平衡都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帮助人体代谢出多余的脂肪,使血液循环变得更加流畅,降低脑供血不足等情况的发生,平时可多吃富含钾的食物,比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3、适当做运动 运动可提高人体代谢能力,也能使血液循环变得更流畅,同时还能帮助清除血管内沉积的脂类物质,因此平时要适当的运动,对改善脑供血不足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已经出现头晕头痛症状,则暂时不可以进行过量运动,症状好转后再开始,以免导致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4、学会释放压力 现代人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烦躁、易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促使血压升高,导致血管硬化,从而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增加脑供血不足的发生几率,平时要学会释放压力,对改善脑供血不足的情况有一定帮助。 5、适量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除了有止痛的效果外,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对预防血栓有一定的帮助,因此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阿司匹林,因为大多数脑供血不足的患者都存在血管腔狭窄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但不建议私自随意使用阿司匹林。 如果通过以上几种方法,脑供血不足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还有加重的趋势,则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预防脑梗以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 为减少脑卒中致残致死率,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整合全社会力量,在全社会非医疗机构如体检机构、康养机构、养老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等,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范意识,推广动脉硬化检测、脑氧监测和缺血适应治疗等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及健康管理,形成以社区为核心,养老机构、体检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的卒中防控社会网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致死率,减少政府医疗资源投入和家庭医疗负担,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中心,借助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健康检测一体机等智能检测设备,依托医院完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心脑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进行心脑健康的干预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早期发现、有效筛查、积极防控、正确干预、持续管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TDFT 缺血预适应技术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关键适宜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脑卒中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酗酒、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肥胖等都是诱发中风的高危因素。 中风常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中风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会遗留多种后遗症,比如肢体不协调、说话困难、身体虚弱、看不清物体等,应积极对症调理,尽最大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患者自理能力。 如何应对中风导致的后遗症? 1、肢体不协调 中风后因为身体虚弱或小脑受到损伤,易造成四肢不协调,平衡能力减弱,易跌倒。应做好平衡训练,起初先达到双脚平衡,然后再逐步让单脚站立。可适当做力量训练,促使身体平衡恢复。 2、说话困难 大脑额叶支配语言中枢,易受到中风影响,使患者说话困难,无法理解他人所说的话。面对此问题应积极做语言康复,语言康复有黄金期,即发病后的3~6个月内,早做语言康复、早受益。 3、身体虚弱 中风后易出现四肢和面部无力,哪段血管受阻就会导致相应的部位虚弱。举例来说,当出现右脑中风时左侧身体虚弱。中风患者各个指标全部稳定后,尤其是呼吸、血压以及心脏功能等稳定后,应第一时间做肢体康复训练,逐步增加肌肉力量。 4、看不清物体 中风可影响大脑中顶叶、枕叶以及颞叶等,从而造成视力缺陷。常见的是周边视力丧失,要么左侧或右侧视力丧失,要么两侧视力全部丧失。面对此问题应寻求医生帮助,按医嘱做视力康复训练。 5、脑肿胀 严重中风发生后会立即出现脑肿胀,易造成记忆力丧失和癫痫样发作。此类患者应定期做神经系统检查,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治疗,必要时还需接受外科治疗,减轻脑肿胀问题。 6、痉挛 大多数患者中风后出现痉挛,尤其是跟运动控制和肌肉张力相关的通路受到中风影响时易出现痉挛。此时需按照医嘱用药治疗,让肌肉得到放松。平时应选择宽松透气的衣服,调整好室温,不能让自己太劳累。 中风后应做好生活护理,积极戒烟戒酒,合理安排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预防感染,避免并发症发生。同时还不能忽略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足够的安慰和理解,创造温馨和谐的休养环境。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 为减少脑卒中致残致死率,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整合全社会力量,在全社会非医疗机构如体检机构、康养机构、养老机构和健康管理机构等,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防范意识,推广动脉硬化检测、脑氧监测和缺血适应治疗等适宜技术和产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干预及健康管理,形成以社区为核心,养老机构、体检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动的卒中防控社会网络,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致死率,减少政府医疗资源投入和家庭医疗负担,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中心,借助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健康检测一体机等智能检测设备,依托医院完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心脑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进行心脑健康的干预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早期发现、有效筛查、积极防控、正确干预、持续管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缺血预适应技术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关键适宜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未病预防+监护预警+康复治疗 华盈泰医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融合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未病预防+监护预警+康复治疗,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符合国家百万减残工程项目落地推广的目标方向。 未病预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坚持使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修复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性健康问题,对突发心梗死、脑梗死等重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极大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监护预警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具有主动脉血管堵塞及心血管健康问题筛查预警的辅助功能!脑心健在训练过程中,自动检测用户身体的相关数据,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生成健康曲线,进行健康评估,对有健康风险特征的使用者发出警示,及时解决安全隐患,体现出对高风险人群及时预警的实用价值。 康复治疗 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缺血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术后康复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脑萎缩等有较好的康复效果。长期坚持使用可逐步减轻后遗症状,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血栓是血流在血管内壁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通俗地说,血栓就是“血块”。一旦血管中出现血栓,血液流通不畅,就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威胁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会导致脑梗,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这些都是动脉血栓。而静脉血栓则有可能引起急性心肺功能障碍、呼吸困难、胸痛、咳血、晕厥,甚至猝死。 如何远离血栓? 1、养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 水是血液最好的稀释剂,要养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少量多次,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凌晨4:00~8:00血液粘稠度最高,尤其是老年人,所以早上是脑血栓的一个高发时间段。睡前、早上起床后,都应喝一杯温开水,稀释血液,半夜醒来也可以小口喝点水。 2、保持适度运动 运动可有效加快血栓溶解速度,防止血栓生成,快步走或慢跑都是不错的选择。久坐的人可每隔1小时站起来活动活动,伸伸懒腰或活动脚踝。长期坐车的人每4小时需做一做小腿伸展运动或站起来走动。长期站立的人群尽量穿弹力袜,这样能有效保护下肢血管。 3、饮食需少油 尽量少吃含高脂肪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和油炸食物等,每周可吃2~3次深海鱼,其中含有欧米伽三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预防血栓因子生成。 4、勾脚绷脚 平躺在床上,双腿自然伸展,用全力勾脚10秒后再全力绷脚10秒,这样能增强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生成。勾脚绷脚时需尽最大力度,要注意动作缓和。 5、喝淡茶 中老年人可多喝淡茶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帮助溶解纤维蛋白,防止血栓生成,但饭前饭后一小时内不能喝茶,以免导致体内缺铁。 6、少喝酒 过量喝酒会导致血细胞受到损伤,增强红细胞粘合力,从而生成血栓。 7、穿宽松的衣服 对于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不能穿太紧的衣服和鞋袜,因为血液循环差可导致血栓凝聚。 8、谨慎用药 正在用抗血栓药物的人群,因疾病因素需用其他药物时,要如实告诉医生,以免导致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血栓或出血。尤其是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发生血栓的风险比较高。 9、坚持做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是国家二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其中,被激活的一氧化氮,是“血管清道夫”, 可将积存在血管壁上垃圾带走,一氧化氮还可在细胞中作为细胞之间沟通的信使,并使血管扩张。 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心脑血管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损伤、脑梗等病症有良好的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 缺血预适应训练,像给血管做运动,训练一次相当于血液循环5km,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人体代谢能力,排除有毒物质,增加机体免疫力和人体代偿能力,对人体防御机能,修复机能均有好处,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做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有效促进小血管建立起侧支循环,当主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血液便可通过侧支绕过阻塞部位进行输送,侧支逐渐变粗、血流量逐渐增大,侧支循环代偿增多,保障全身血液的正常输送,有效避免脑梗死、心脏猝死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些通过侧支重新建立起来的循环称为侧支循环。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o Prevent Acute Kidney Injury After Cardiac Surger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Zigang Liu1 * † , Yongmei Zhao1†, Ming Lei 2 , Guancong Zhao1 , Dongcheng Li 1 , Rong Sun1 and Xian Liu1 * 1 Department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Shenzhen Baoan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2 Center for Cardiac Intensive Care,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Beijing, China Obj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uating the influence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 on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after cardiac surgery showed inconsistent results. We performed a meta-analysis to uate the efficacy of RIPC on AKI after cardiac surgery. Methods: Relevant studies were obtained by search of PubMed, Embase, and Cochrane’s Library databases. A random-effect model was used to pool the results. Meta-regression and subgroup analys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of heterogeneity. Results: Twenty-two RCTs with 5,389 patients who received cardiac surgery −2,702 patients in the RIPC group and 2,687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were included. Moderate heterogeneity was detected (p for Cochrane’s Q test = 0.03, I 2 = 40%). Pooled results showed that RIPC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AKI compared with control [odds ratio (OR): 0.76,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 0.61–0.94, p = 0.01]. Results limited to on-pump surgery (OR: 0.78, 95% CI: 0.64–0.95, p = 0.01) or studies with acute RIPC (OR: 0.78, 95% CI: 0.63–0.97, p = 0.03) showed consistent results. Meta-regression and subgroup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study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tudy design, country, age, gender, diabetic status, surgery type, use of propofol or volatile anesthetics, cross-clamp time, RIPC protocol, definition of AKI, and sample size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outcome of AKI. Results of stratified analysis showed that RIPC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risk of mild-to-moderate AKI that did not require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 OR: 0.76, 95% CI: 0.60–0.96, p = 0.02) but did not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risk of severe AKI that required RRT in patients after cardiac surgery (OR: 0.73, 95% CI: 0.50–1.07, p = 0.11). Conclusions: Current evidence supports RIPC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prevent AKI after cardiac surgery, which seems to be mainly driven by the reduced mild-to-moderate AKI events that did not require RRT. Effort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s of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procedure, perioperative drugs, and RIPC protocol on the outcome. Keywords: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cute kidney injury, cardiac surgery, off-pump, meta-analysis
Myocardial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from cell biology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Martín Donato1,2 · Eliana P. Bin1,2 · Verónica D´Annunzio1,2 · Ricardo J. Gelpi1,2 Received: 11 November 2020 / Accepted: 26 May 2021 © The Author(s), under exclusive licence to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LLC,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2021 Abstract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 is a cardioprotective phenomenon where brief periods of ischemia followed by reperfusion of one organ/tissue can confer subsequent protection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other organs, such as the heart. It involves activation of humoral, neural or systemic communication pathways inducing diferent intracellular signals in the hear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summariz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rIPC cardioprotection, and to describe recent clinical trials to establish the efcacy of these strategies in cardioprotection from leth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this sense, certain factors weaken the subcellular mechanisms of rIPC in patients, such as age, comorbidities, medication, and anesthetic protocol, which could explain the heterogeneity of results in some clinical trials. For these reasons, further studies, carefully designed, are necessary to develop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ways and mechanism of early and late rIPC.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ways is important for translation to patients. Key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 Cardioprotection ·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颅 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评价研究 何 洁 ,吉训 明 摘要 :日曲 通过观察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行肢体缺血后适应 治疗 前后 脑血流 灌注及 葡萄糖代谢 变化 ,了解单光 子 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在 肢体缺血后适 应患者疗效评价 中的价值 。方 法 连 续选择 2009~2011年在 北京 宣武 医院脑卒 中治疗 中心接 受治疗的 67例脑 卒 中患者 。入组 患者被 随机分 为 2组 :后 适应 组 43例和 对照组 24 例 ,治疗前及 治疗后 6个月分别行 sPEcT检查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 脑血 流灌注及脑 葡萄糖代谢显像 ,患侧额 、 颞 、预 、枕叶 、基底 节和丘脑病 灶分布 无统计 学差异 (P>0.05)。后适应组患者基底 节(0.97±0.10vS0.93±0.09, P:0.000)和 丘 脑 (0.99士0.09 vs0.95士0.09,P=0.003)治疗后放射性计数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 0.05)。 结论 肢体缺血后适应 治疗能改善缺血脑组织对缺血的耐 受,通过 SPECT检查发 现经肢体 缺血后适 应治 疗的患 者基底 节和丘脑血流灌 注改善明显。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发射 型计算机 ,单光子 ;葡 萄糖代谢障碍 ;再 灌注
Nrg1β Released in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mproves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Decreases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Via ErbB2-Mediated Rescue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and Abrogation of Trx2 Autophagy Venkatesh Kundumani-Sridharan, Jaganathan Subramani, Cade Owens, Kumuda C. Das OBJECTIVE: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 is an intervention process where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cycles of short ischemia/reperfusion (I/R) in a remote vascular bed provides protection against I/R injury. However, the identity of the specific RIPC factor and the mechanism by which RIPC alleviates I/R injury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identity and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RIPC factor provides protection. APPROACH AND RESULTS: Using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d immunofluorescence, we found that RIPC induces Nrg1β expression in the endothelial cells, which is secreted into the serum. Whereas, RIPC protected against myocardial apoptosis and infarction, treatment with neutralizing-Nrg1 antibodies abolishe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RIPC. Further, increased superoxide anion generated in RIPC is required for Nrg1 expression. Improved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were achieved by RIPC as determined by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However, treatment with neutralizing-Nrg1β antibody abrogated these effects, suggesting Nrg1β is a RIPC factor. ErbB2 (Erb-B2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 is not expressed in the adult murine cardiomyocytes, but expressed in the endothelial cells of heart which is degraded in I/R. RIPC-induced Nrg1β interacts with endothelial ErbB2 and thereby prevents its degradation. Mitochondrial Trx2 (thioredoxin) is degraded in I/R, but rescue of ErbB2 by Nrg1β prevents Trx-2 degradation that decreased myocardial apoptosis in I/R. CONCLUSIONS: Nrg1β is a RIPC factor that interacts with endothelial ErbB2 and prevents its degradation, which in turn prevents Trx2 degradation due to phosphorylation and inactivation of ATG5 (autophagy-related 5) by ErbB2. Nrg1β also restored loss of eNOS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function in I/R via its interaction with Src.
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童 马欣 吉训明 摘要:远隔缺血适应(RIC)是一种新的缺血适应方式,通过远隔器官短暂的缺血一再灌注,以 保护靶器官持续缺血性损伤,其常用方式是通过前臂的缺血(即骨骼肌缺血)为靶器官提供缺血保 护,现已逐渐应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RIC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改 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后,但有部分研究结果未提示有效。作者通过复习文献,对RIC的可能机 制及其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综述
低氧与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体系的创研及推广应用 ———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赵文博 任长虹 李思颉 马红蕊 吉训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053) 【摘要】 脑卒中是我国成人死亡和残疾的第一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 吉 训明教授团队致力于探索适合我国人群的脑卒中防治手段,提出“低氧组织适应”学说,发现并证实低氧适应的脑保护作用,并 阐明其抗缺血缺氧损伤的机制;建立了“肢体远隔缺血适应”新方法,制定远隔缺血适应防治脑血管病的国际指南和中国专家共 识等,提高了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 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低氧适应;远隔缺血适应;预防 【中图分类号】 R743. 3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technical system of hypoxic and ischemic conditioning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The Second Prize of 2020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Zhao Wenbo, Ren Changhong, Li Sijie, Ma Hongrui, Ji Xunming ∗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Stroke is the first cause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in China, with high morbidity, recurrence, disability, mortality, and economic burden. Professor Ji Xunming et al. devoted themselves to exploring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stroke that would be suitable for Chinese population. They proposed theory of “hypoxic tissue conditioning” and verified the brain protection effect of hypoxic conditioning and elucidated the mechanism of its anti-ischemia and hypoxic injury. A new method of “ limb remote ischemic adapt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or ischemic stroke. The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and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ve been formulated and achieved. 【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chemic stroke;hypoxic conditioning;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prevention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渠泽平 杨丙飞 格日乐图 淖 娜 张喜春 高 天△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 响。方法 收集 145 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RIPC 组及对照组,RIPC 组给予双上肢远隔缺血预适应干预 及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 2 组患者开始干预 24 h 内、第 1 个月、第 6 个月的蒙特利尔认 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 VEGF 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RIPC 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干预 24 h 内及第 1 个月 MoCA 评分未 见明显差异(22.73±1.297 vs 23.15±1.921,23.49±1.482 vs 23.91±1.648,P>0.05),第 6 个月 RIPC 组 MoC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2±1.223 vs 25.09±1.387,P<0.05)。RIPC 组与对照组干预 24 h 内 VEGF 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 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425.309±98.125 vs 445.581±84.115,P>0.05),第 1 个月、第 6 个月 RIPC 组 VEGF 表达水平均逐渐升 高,对照组 VEGF 表达水平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394±98.537 vs 405.108±98.558,557.775±89.197 vs 333.824± 87.845,P<0.05)。结论 RIPC 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 VEGF 的表达水平。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远隔缺血预适应;认知功能障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血管生长因子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5110 (2021) 08-0675-05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王心颖 1 ,丁文婷 1 ,鲍双振 2 ,高倩 1 ,魏琰 1 ,崔永健 1* 【摘要】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 和平医院神经内科 2016 年 1 月—2017 年 6 月收治的 20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00) 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仅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试验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加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 前及治疗 12 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偏利现象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 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试验组 NIHSS 评分〔(13.3±2.1)分〕较对照组〔(15.2±1.8)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 12 个月后试验组偏 利现象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水平,促 进侧支循环建立,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卒中;脑缺血;远隔缺血后适应;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 74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8.00.193
Effect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on cerebral vasospasm, biomarkers of cerebral ischemia,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ERV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 R. P. Sangeetha, Ramesh J. Venkatapura, Sriganesh Kamath, Rita Christopher1 , Dhananjaya Ishwar Bhat2 , H. R. Arvinda3 , Dhritiman Chakrabarti Abstract BACKGROUND: Cerebral vasospasm can complicate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 contributing to cerebral ischemia. We explored the role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 in reducing cerebral vasospasm and ischemia and improving outcomes after aSAH. MATERIALS AND METHODS: Patients with 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 undergoing surgical clipping and meeting the trial criteria were randomized to true RIPC (n = 13) (inflating upper extremity blood pressure cuff thrice to 30 mmHg above systolic pressure for 5 min) or sham RIPC (n = 12) (inflating blood pressure cuff thrice to 30 mmHg for 5 min) after ethical approval. A blinded observer assessed outcome measures‑cerebral vasospasm and biomarkers of cerebral ischemia. We also uated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RIPC in aSAH and Glasgow Outcome Scale‑Extended (GOSE). RESULTS: Angiographic vasospasm was seen in 9/13 (69%) patients; 1/4 patients (25%) in true RIPC group, and 8/9 patients (89%) in sham RIPC group (P = 0.05). Vasospasm on transcranial Doppler study was diagnosed in 5/25 (20%) patients and 1/13 patients (7.7%) in true RIPC and 4/12 patients (33.3%) in sham RIPC group, (P = 0.16).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100B an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levels over various time‑points within groups (P = 0.32 and 0.49 for S100B, P = 0.66 and 0.17 for NSE in true and sham groups, respectively) and between groups (P = 0.56 for S100B and P = 0.31 for NSE). Higher GOSE scores were observed with true RIPC (P = 0.009) unlike sham RIPC (P = 0.847) over 6‑month follow‑up with significant between group difference (P = 0.003). No side effects were seen with RIPC. CONCLUSIONS: RIPC is feasible and safe in patients with aSAH and results in a lower incidence of vasospasm and better functional outcome. Keywords: Biomarkers of cerebral ischemia, cerebral vasospasm,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Glasgow outcome scale extended,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ranscranial Dopple
chronic remote ischaemic condi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the RICA trial):a multicentre,randomised,double-blind sham-controlled trial in China
“最新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下的省域健康促进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缺血预适应技术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关键适宜技术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是一项由国内80多位院士联名发起的,经总书记和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以减少百万新发残疾为目标的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工程。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心脑健康适应中心,借助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健康检测一体机等智能检测设备,依托医院完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心脑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进行心脑健康的干预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的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早期发现、有效筛查、积极防控、正确干预、持续管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由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主导。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2021年7月6日第101卷第25期的标准与规范。 专家共识摘要 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近年来,远隔缺血造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是结合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特点,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远隔缺血造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临床实施方法、适用人群、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未来研究和应用建议等临床常见问题制定,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生重视,以期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部分医院已将缺血预适应治疗纳入医保 目前北京市和河南省部分医院已将“缺血适应治疗”纳入医保系统。北京市此项目名称为“缺血适应治疗”,河南省此项目名称暂为“气压治疗”。后续将不断有医院新增缺血适应治疗项目。 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国家不断推进和完善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华盈泰医疗脑心健也将不忘初心,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践行“关爱生命健康”的事业理想。我们的目标是:让大脑返老还童,让心脏永远年轻!
常有人被下肢静脉曲张的问题困扰,下肢静脉曲张会使腿上青筋凸起显著,如同蚯蚓一般,影响美观,甚至有些“吓人”。同时伴有皮肤萎缩、色素沉着和脱屑等,不利于健康。大多数静脉曲张无需特殊处理,做好生活调理就能缓解。 通过生活方式改善静脉曲张 1、端正坐姿 大多数人都有跷二郎腿的习惯,这种坐姿会压迫血管,影响血液流通,所以要尽早改掉跷二郎腿的坏习惯。久坐、盘腿坐等也会影响血液循环,平常要减少久坐时间,每坐1小时要起来活动几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以免诱发或加重下肢静脉曲张。 2、积极减肥 越胖的人,双腿承受的重量就越大,会增加血液循环承受的负担,易使静脉回流不畅,增加下肢静脉壁承受的压力。调整饮食、适当运动、积极减肥,可改善下肢静脉曲张。 3、把腿抬高 可采取头低脚高的姿势躺在床上,将下肢垫高,有助于血液回流,改善下肢静脉曲张。坐着时也可以缓慢按摩腿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锻炼肌肉 推荐2个动作:第1个动作,两脚交叉站好,缓慢下压弯腰,双手垂直向下慢慢的贴近脚踝,控制好速度,避免肌肉拉伤,坚持几秒后缓慢起身;第2个动作,端正坐好,抬起左腿,与地面平行,绷直脚背坚持5秒,脚回勾坚持5秒钟,重复做5次,换右腿做同样的动作。 5、穿弹力袜 市场上很多鱼目混珠的产品,选择弹力袜也要仔细辨别,在医生指导下穿医学弹力袜,利用压力差改善血液循环,促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静脉以及静脉瓣膜的压力。平常不能穿紧身牛仔裤或紧身衣,以免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 静脉曲张常见于久坐久站者、重体力劳动者,静脉曲张患者应多走动。如果静脉曲张严重,还需选择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 纯物理方法防治静脉曲张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是国家二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其中,被激活的一氧化氮,是“血管清道夫”, 可将积存在血管壁上垃圾带走,一氧化氮还可在细胞中作为细胞之间沟通的信使,并使血管扩张。 缺血预适应训练,像给血管做运动,训练一次相当于血液循环5km,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人体代谢能力,排除有毒物质,增加机体免疫力和人体代偿能力,对人体防御机能,修复机能均有好处,有效防治静脉曲张。 华盈泰医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获得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欧盟CE产品认证,操作简单方便,纯物理治疗。工作、看电视、聊天时都可以做训练。 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资质 · 国家发明专利、新型应用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作品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共131项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 · 军队网络采购供应商 · 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 · 国内外缺血预适应专利产品和科研转化先驱者 · 全国40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并引进脑心健品牌 · 脑心健产品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欧盟CE认证,具有医疗器械出口资质 · 注册证编号:粤械注准20162090245 · 生产许可证号:粤食药监械生产许可20142504号 · 工厂通过GMP体系认证和ISO13485-2016认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高了“限盐”标准,建议11岁以上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的盐。比旧版指南限量的6克,又少了1克。高血压患者为了控制自己的血压,一定要坚持低盐饮食,这里所说的盐分摄入不仅包括做菜时放的盐,还包括一些食物中隐形盐的含量。 生活中,一些人特别是劳动强度较大的人认为减盐会使身体变虚、乏力,而有一部分人认为既然控盐有这么多好处,那就不吃盐了,其实这都是对食盐的认识误区。营养专家介绍,要维持人体最基本的需要,每人每天摄入3.8克盐,就足够了。 高血压患者要小心生活中看不见的盐 1、调料中的盐 除了食盐以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常见的调料含非常多的盐分,如果只是控制食盐而不控制调料,依然会让血压上升。比如味精、鸡精、酱油、豆瓣酱、辣酱等,一小勺酱油约十五毫升,它的含盐量是2.2克,这已经算非常大的占比了。 选择酱油时,除了要选择减盐酱油,少放酱油是最好的选择。味精不适合高血压患者吃,因为它含非常多的钠离子。鸡精可以说是加了料和加了盐的味精,高血压患者做菜时千万不要放。 2、零食中的盐 很多零食当中的盐分含量都很高,比如肉干、薯片、辣条、烤肠、方便面等,一包迷你的薯片含盐1.2克,两片切片面包含盐1.1克,一袋泡椒凤爪含盐2.8克。这些零食中的看不见的盐分其实非常恐怖,稍微吃几样零食,盐分摄入就大大超标。 3、腌制食品中的盐分 虽然腌制食品确实下饭,但是它的盐分含量非常高。常见的腌制食品,比如一袋榨菜,它的含盐量是4.7克,一块腐乳,它的含盐量是5.0克。吃一点腐乳,就能轻轻松松把两天的盐分配比全部吃光。 4、其他常见食物中的隐形盐 虽然挂面看起来什么味道都没有,但100克挂面就能够含盐3克。一个咸鸭蛋能含盐2.5克,话梅吃起来虽然酸酸甜甜,但它含盐量非常高,10颗话梅含盐量就能够达4克。 单凭味觉来判断盐分的高低是不可靠的,一些甜品,像奶酪、冰淇淋、面包等,虽然吃起来的味道是甜的,似乎与咸味不沾边,但这些甜品在制作过程中都加入了盐,而且甜味也容易掩盖咸味。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甜味食品(如饼干、蛋糕、果冻、巧克力、奶味饮料、咖啡、薯片等)外包装上的配料表,会发现它们之中很多都含有“隐形盐”,且含量不算低。 高血压患者要控制食盐的摄入,不仅要在做菜时少放盐,而且还要注意食物中的隐形盐。如果不注意食物当的隐形盐,做菜时再精确的放盐,也收效甚微。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 纯物理方法防治高血压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华盈泰医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融合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未病预防+监护预警+康复治疗,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符合国家百万减残工程项目落地推广的目标方向。 未病预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坚持使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修复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性健康问题,对突发心梗死、脑梗死等重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极大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监护预警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具有主动脉血管堵塞及心血管健康问题筛查预警的辅助功能!脑心健在训练过程中,自动检测用户身体的相关数据,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生成健康曲线,进行健康评估,对有健康风险特征的使用者发出警示,及时解决安全隐患,体现出对高风险人群及时预警的实用价值。 康复治疗 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缺血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术后康复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脑萎缩等有较好的康复效果。长期坚持使用可逐步减轻后遗症状,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脑心健新品预售暨双十一全民购物节 秋冬季节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华盈泰医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推出2022秋冬新品预售活动,结合双十一全民购物节,活动信息如下: 活动时间:10月24日0:00至11月11日24:00 详询:400-8635-400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所有 脑心健产品简介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由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是国家二类医疗器械产品,预适应训练治疗属于国际医疗技术,近四十年来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各大医院内的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治疗中,脑心健产品居家必备, 简单易用、安全有效,具备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云监健康数据管理功能的四阶一体的心脑疾病防治及健康管理作用。 脑心健投入及成果 脑心健是世界首台预适应训练产品。华盈泰医疗一直秉持技术革新为基础,与国内外科研所和大学院校及行业专家有着广泛的技术合作,让国内外近30年医学临床科研技术“预适应训练治疗法”医学转化真正落地。 创业以来,华盈泰医疗投入巨大的科技研发成本,扎扎实实做世界上专业的智能化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仪,形成规模专业的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设备人才队伍,作为国内双臂智能化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产品的技术专利拥有者,华盈泰已经累计获得发明授权2项,发明公布22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外观专利17项, 软件著作权11项,注册商标52个。目前是国内外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智能化医疗方面的技术领航者。 华盈泰医疗与全国40多家三甲医院建立长期医学临床研究合作,对产品不断进行探索及改进。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北京阜外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海军总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及临床治疗基地合作,也是北京邮电大学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和产学合作基地。 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资质 · 国家发明专利、新型应用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作品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共132项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 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 · 军队网络采购供应商 · 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 · 国内外缺血预适应专利产品和科研转化先驱者 · 全国40多家三甲医院合作并引进脑心健品牌 · 脑心健产品获得国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欧盟CE认证,具有医疗器械出口资质 · 注册证编号:粤械注准20162090245 · 生产许可证号:粤食药监械生产许可20142504号 · 工厂通过GMP体系认证和ISO13485-2016认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