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脑中风)是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可导致患者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及精神抑郁等,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约四分之三的患者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不能自理,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的栓塞或者出血,导致局部脑细胞缺血、缺氧引起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栓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提醒:预防脑卒中牢记“6要点” 国内外的防控经验都已证实,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脑卒中的预防应以“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手段,即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具体来说,日常生活中应牢记6个要点: 1、合理饮食。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动物内脏。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限量使用烹调油,减少摄入高油、高糖的食物,饮水要充足。 2、适当运动。以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时要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 3、控制体重。超重、肥胖者要积极减重。 4、克服不良嗜好。戒烟限酒,避免久坐、长期熬夜等不良习惯。 5、定期体检。建议40岁以上人群做颈部血管彩超,评估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发现问题早诊早治;房颤(心房颤动)或者有换瓣手术的患者须抗凝治疗;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人群,须按医嘱服药,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目标水平。 6、注意天气变化,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紧张劳累。老年人还应避免过快改变体位,积极防治便秘,以防用力排便时引发意外。 熟记“8+2”预测脑卒中风险 高危人群尽早就医,接受定期随访和规范化干预管理。 了解自己患脑卒中风险的大小,有利于引起重视、及早预防,减少因脑卒中致死、致残的悲剧发生。 警惕8个危险因素 1.血压≥140/90毫米汞柱; 2.心律不齐、房颤。60岁以上者7%~30...
摘要:目的 评价远程缺血预适应是否能够改善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应用于冠状动脉原位血管病变的效果及术后9个月的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2例,试验组术前3天进行双上肢缺血预适应,应用3天后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治疗,比较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相关参数、入院及PTCA术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TCA术中相关参数、随访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DCB扩张时间延长[(70.43±1.69)s比(50.67±1.49)s,P<0.001],术后即刻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增大[(2.62±0.06)mm比(2.37±0.06)mm,P<0.001],残余狭窄程度减少(10.7%比14.2%,P<0.001),试验组术前CGRP较入院时及同期对照组患者的CGRP均升高(P<0.05)。随访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试验组MLD大于对照组[(2.37±0.06)mm比(2.19±0.05)mm,P<0.05],晚期管腔丢失差异无显著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降低(P=0.014)。结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可以改善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术后9个月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心肌缺血再灌注;药物涂层球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摘要: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52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入选者分为远程缺血预适应组(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RIPC组于PCI前24 h内实施单侧上肢缺血预适应操作。比较术前、术后及出院前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并评估对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RIPC组术中心率、造影剂用量、出现胸痛及ST段偏移>1 mm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5、P=0.019、P=0.037、P=0.038)。RIPC组术后24 h内和出院前的cTnI、CK、CK-MB及Scr升高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术后24 h:P=0.002、P=0.002、P=0.002、P=0.032;出院前:P=0.021、P=0.027、P=0.038、P=0.021)。RIPC组PCI术后6个月、1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6、P=0.033)。结论 RIPC能够减轻PCI相关的心肌损伤、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并改善临床预后,是一项安全有效,临床可行性高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损伤;心肌肌钙蛋白I;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绞痛患者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陈万林1 郑广生1 杨平1 李垚1 白志生1 [摘要] 目的: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SAP患者58例(观察组)和 健 康 者44例(对 照 组)。监 测 并 比 较2组 RIPC前后心血管临床参数(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脉波传播速度(PWV)、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对照组 RIPC前 后心血管临床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 RIPC前后收缩压(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脉压(PP)、增强压(AP)、三角指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 RIPC前后 SBP、C-SBP、PP、AP、高频(HF)、总功率(TP)的改变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能降低SAP患者SBP并改善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具有抗心绞痛效应。 [关键词] 心绞痛;远程缺血预适应;动脉僵硬度;心率变异性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何峰峰( 临沂罗庄中心医院,山东 临沂 276017) 【摘要】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我院心内科 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之间收治 296 例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随机数字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实施远程缺血预适应,实验组实施远程缺血预适应,比较两组心肌保护效果。结果 实验组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 hsTnI>0. 12ng /ml、hsTnI>0. 16ng /ml、hsTnI>0. 20ng /ml、hsTnI>0. 24ng /ml、hsTnI>0. 28ng /ml、hsTnI>0. 32ng /ml 和 hsTnI>0. 48ng /ml 等血清超敏肌钙蛋白 I 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5) 。结论 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采取远程缺血预适应措施,具有较为显著的心肌保护作用,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 冠心病; 支架治疗; 心肌保护
早期及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不同影响 梁家荣 唐良秋 陈云宪 张社兵 范文茂 陈宝峰 陈锦峰 刘相应 侯进辉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及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不同影响。 方法 连续入选 2014 年 1 月至 2016 年 1 月于粤北人民医院择期行 PCI 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160 例,其中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80 例)PCI 术前 3 d 开始行右上肢缺血预适应,用血压计袖带压迫肱动脉。将血压计加压至 200 mmHg(1 mmHg=0.133 kPa),持续 5 min 后放气休息,间隔 5 min,重复 3 次,共耗时 30 min;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80 例)PCI 术前 2 h 开始行上述方法。比较 PCI 术中参数及术后 24 h 心肌肌钙蛋白 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 12 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 PCI,术中无心肺复苏、电除颤、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发生。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术中胸痛[2.50%(2/80)比 8.75%(7/80),P=0.018]、术中心律失常[0(0/80)比 5.00%(4/80),P < 0.001]、术后即刻 TIMI 血流≤Ⅱ级[1.25%(1/80)比 6.25%(5/80),P=0.024]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术后 24 h cTnT [(11.52±2.41)pg/ml 比(27.53±4.78)pg/ml,P=0.021]、CK-MB[(14.11±2.87)pg/ml 比(30.23±5.17)pg/ml,P=0.032]均较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24 h hs-CR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2)。K-M 生存曲线显示,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较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3.75% 比 13.75%),经 Breslow 检验 P = 0.024,提示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晚期远程缺血预适应比早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PCI 术患者有...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进展 陈尘1 陶军2 庄晓东2 张小宇2 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是通过给予机体部分器官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近年来 RIPC 对血管内皮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远 程 缺 血 预 适 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 RIPC 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所以 RIPC 一直是心脑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最安全的内源性物理疗法,对于心脑血管有着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内皮作为一种机械屏障,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平滑的物理表面。近年来揭示内皮细胞的功能复杂多样,在体内作为重要的调节组织维持着心血管系统的稳态,而内皮功能障碍几乎与已知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RIPC 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简要综述 RIPC 与内皮功能及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远程缺血预适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鲁慧 (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河北 沧州) 摘要: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4 年 1 月至 2015 年 1 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00 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50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用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 6 个月,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NISHS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影像学检查结果看,观察组患者中有 2(4)例发生再次脑梗死,CT 检查脑梗死体积缩小者共 30(60)例,对照组中有 7(14)例发生再次脑梗死,CT 检查脑梗死体积缩小者共 14(28)例,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受损情况,缩小脑梗死体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远程缺血预适应;治疗效果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临床结局影响的 Meta 分析 李贤伟,周红瀛,李静 【摘 要】 目的 系统评价远程缺血预适应( RIPC) 对先心病手术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Science Direct、Elsevier、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 2015 年 10 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 Stata 12. 0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 9 个随机对照研究,共 697 例患儿,meta 分析结果显示,RIPC 与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肌钙蛋白水平( cTnI) 、术后 24h 心肌收缩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 0.05) 。结论 与现有的成人研究结果不同,本文并未发现RIPC 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提示仍需更多高质量 RCT 去证实 RIPC 的临床作用。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适应;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婴幼儿; 临床结局; Meta 分析
Sustained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effect of twice daily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 sessions in a normotensive/prehypertensive subject John E. Madias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辽宁医学院航天中心医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北京 100049) 冯美静 杜继臣△ 王培福 摘 要 目的 :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无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新发脑梗死病史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表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单纯用药,观察组在用药基础上进行肢体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持续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其他情况。结果:①治疗前观察组 NIHSS评分17.33±2.56,对照组16.65±3.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NIHSS评分14.54±3.17,对照组16.32±5.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RI检查显示,观察组有2例(4.5%)再次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有5例(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脑梗死体积缩小者25例(56.8%),对照组12例(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压分别为105~140/55~90mmHg,100~145/55~95mmHg,对照组分别为100~140/55~95mmHg,95~145/60~9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治疗可以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降低脑梗死的再发生率、促进脑梗死体积的缩小,同时不会影响血压的变化。 主题词 脑血管障碍/治疗 脑缺血 @缺血预适应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例分析 仲忠1张云2 (1江苏省海安县西场中心卫生院,江苏海安226621;2海安县城东镇卫生所) 摘要 目的 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40例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分析。方法对40例有脑梗死常见早期征兆的患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1个疗程(半年后)进行全面查体,砰估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全面有效。结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方法简单,复发率低,对大量中风前期的患者缺血性中风的前驱症状给予有效的千预,减少中风的发生及预后,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脑梗死;脑血检
远程缺血预适应与器官保护 宫一宸 张喆 解基严 如何避免或减轻体外循环对重要器官的损伤,一直是心外科领域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研究发现远程缺血预适应对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并开始尝试应用于心血管外科中。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30例临床分析 蒋文静(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内科430033)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一0228—02 【摘要】 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在脑血管疾病(脑梗寒,脑血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有脑梗死常见早期征兆的患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一个疗程(半年后)进行全面查体,评估治疗效果,预测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结果30例患者全面有效。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方法简单,复发率低,对大量中风前期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干预,除去其中风的根源,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后果,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脑梗寒,脑血栓、早期干预
Region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Remote Virgin Myocardium From Subsequent Sustained Coronary Occlusion Karin Przyklenk, PhD; Barbara Bauer, MD; Michel Ovize, MD; Robert A. Kloner, MD, PhD; and Peter Whittaker, PhD
不同强度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运动耐量、血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 马 超 1,袁文金 2,吴红云 3,罗 骏 2,*罗 辉 4 (1. 赣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赣州 341100;2. 赣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赣州 341100;3. .赣州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西,赣州 341100;4.井冈山大学医学部,江西,吉安 343009) 摘 要: 目的 对比不同强度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血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 76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度 I 组、II 组、III 组、IV 组;以上各组均在冠心病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其中强度 I 组一次做 3 个循环,共 30 min;强度 II 组一次做 4 个循环,共 40 min;强度 III 组一次做 5 个循环,共 50 min;强度 IV 组一次做 6 个循环,共 60 min;以上各组每天上午、下午均各做 1 次,共持续 1 周。测定并对比四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结束时 6 min 的步行距离、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内皮素水平。结果 (1)6 min 的步行距离:较试验前四组均明显改善,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分别平均为:584、611、615 m,与 I 组比均有明显提高(P < 0.05),且IV 组提高最明显。(2)NO:四组均较试验前明显提高,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分别平均为:60.23、67.84、68.99 μmol/L,较 I 组均有明显提高(P < 0.05),且 III 和 IV 组提高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3)内皮素:较试验前四组均明显降低,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平均值分别为:30.17、25.59、24.85 pg/mL,与 I 组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 III 和 IV 组降低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不同强度的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保护存在差异,且远程缺血预适应强度 IV 组的保护作用最强。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稳定性心绞痛;运动耐量;一氧化氮;内皮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进展 陈尘1 陶军2 庄晓东2 张小宇2 (1.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450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是通过给予机体部分器官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近年来 RIPC 对血管内皮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远 程 缺 血 预 适 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 RIPC 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所以 RIPC 一直是心脑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最安全的内源性物理疗法,对于心脑血管有着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内皮作为一种机械屏障,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平滑的物理表面。近年来揭示内皮细胞的功能复杂多样,在体内作为重要的调节组织维持着心血管系统的稳态,而内皮功能障碍几乎与已知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RIPC 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简要综述 RIPC 与内皮功能及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贾魁 寇俊杰 远程缺血预适应( remote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RIPC) 是指某一器官在缺血预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在随后发生的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1993 年 Przyklenk 等通过对狗的心脏左旋支进行预处理时,发现其对之后左前降支的梗死也能减少其梗死面积。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对早期缺血预适应的认识,这被称为“心内远程预适应”。之后又发现远程预适应并非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脏器,它被称为“器官间预适应”或“远程预适应”。RIPC 的保护效应分早期保护作用和延迟保护作用,分别发生在缺血后1 ~ 3 h和缺血后 24 ~ 72 h[1]。其机制可能是神经、体液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包括腺苷、阿片类物质[2]、蛋白激酶 C、K-ATP 通道、内源性大麻素类[3]、热休克蛋白等。但是具体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主要论述 RIPC 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Region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Remote Virgin Myocardium From Subsequent Sustained Coronary Occlusion Karin Przyklenk, PhD; Barbara Bauer, MD; Michel Ovize, MD; Robert A. Kloner, MD, PhD; and Peter Whittaker, PhD Background. One or more brief episodes of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protect or "precondition" the myocardium perfused by that artery from a subsequent episode of sustained ischemia. We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only those myocytes subjected to brief coronary occlusion or whether brief occlusions in one vascular bed also limit infarct size andfor attenuate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in remote virgin myocardium subjected to subsequent sustained coronary occlusion. Methods and Results. In the preliminary limb of the study, six anesthetized dogs underwent four episodes of 5-minute circumflex branch occlusion plus 5-minute reperfusion, followed by 1 hour of sustaine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