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运动耐量、血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 马 超 1,袁文金 2,吴红云 3,罗 骏 2,*罗 辉 4 (1. 赣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赣州 341100;2. 赣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赣州 341100;3. .赣州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西,赣州 341100;4.井冈山大学医学部,江西,吉安 343009) 摘 要: 目的 对比不同强度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血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 76 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强度 I 组、II 组、III 组、IV 组;以上各组均在冠心病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其中强度 I 组一次做 3 个循环,共 30 min;强度 II 组一次做 4 个循环,共 40 min;强度 III 组一次做 5 个循环,共 50 min;强度 IV 组一次做 6 个循环,共 60 min;以上各组每天上午、下午均各做 1 次,共持续 1 周。测定并对比四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结束时 6 min 的步行距离、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内皮素水平。结果 (1)6 min 的步行距离:较试验前四组均明显改善,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分别平均为:584、611、615 m,与 I 组比均有明显提高(P < 0.05),且IV 组提高最明显。(2)NO:四组均较试验前明显提高,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分别平均为:60.23、67.84、68.99 μmol/L,较 I 组均有明显提高(P < 0.05),且 III 和 IV 组提高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3)内皮素:较试验前四组均明显降低,试验后 II 组、III 组及 IV 组平均值分别为:30.17、25.59、24.85 pg/mL,与 I 组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 III 和 IV 组降低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P > 0.05)。结论 不同强度的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保护存在差异,且远程缺血预适应强度 IV 组的保护作用最强。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稳定性心绞痛;运动耐量;一氧化氮;内皮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进展 陈尘1 陶军2 庄晓东2 张小宇2 (1.郑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450000)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是通过给予机体部分器官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近年来 RIPC 对血管内皮的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综述。 远 程 缺 血 预 适 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由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 RIPC 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所以 RIPC 一直是心脑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被医学界认为是一种最安全的内源性物理疗法,对于心脑血管有着难以替代的保护作用。内皮作为一种机械屏障,为血液的流动提供一个平滑的物理表面。近年来揭示内皮细胞的功能复杂多样,在体内作为重要的调节组织维持着心血管系统的稳态,而内皮功能障碍几乎与已知的所有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RIPC 对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简要综述 RIPC 与内皮功能及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缺血预适应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 鲁 慧 1 王彬成 2 崔宁宁 1 邵汝升 1 张艳春 1 (1 沧州市中心医院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北 沧州 060000;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神经介入科 北京 100016) 摘要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在老年脑梗塞患者预防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老年脑梗塞患者 64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 32 例患者予以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 32 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缺血预适应治疗,治疗 6 个月,测定并记录两组间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 指数(BI)及生活质量,同时对比患者临床疗效、疾病复发率、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显著低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 NIHSS 积分较低,BI 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预适应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预防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老年脑梗塞;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73(2017)15-2941-03
Evolving Therapies for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脑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陈艳洁※,王 彦,于文霞 ( 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 R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084( 2015) 01-0157-02 摘要: 目的 观察脑缺血预适应( BIP)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08年 10 月至 2012 年 5 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 127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发病前1 周内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发病史分为观察组( 有 TIA 史) ( 65 例) ,对照组( 无 TIA 史)( 62 例)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梗死病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梗死病灶显著小于对照组[( 14 ± 8) mL 比( 21 ± 11) mL]( P < 0. 05) ;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18 ± 6) 分比( 24 ± 8) 分]( P < 0. 05) ;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84. 6% ) 显著高于对照组( 69. 4% )( P < 0. 05) 。 结论 BIP 可增加急性脑梗死组织对缺血损害的耐受性,并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缺血预适应;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内皮功能的影响 陈伟佳1,刘东明2,强兆艳1,温 克1,袁恒杰3,康 毅1,娄建石1,吴艳娜1 (天津医科大学 1. 药理学教研室、2. 基础医学院,天津 300070; 3.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药剂科,天津 300052) 摘要: 目的 研究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C) 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 ischemia / reperfusion,I /R) 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 I /R 组、I /R + LIPC 组、I /R + 5 羟基癸酸钠( 5-hydroxydecanoate,5-HD) 组及 I /R + LIPC + 5-HD 组。I /R + LIPC 组和 I /R + LIPC + 5-HD 组连续 3 d 经历左后肢缺血预适应。d 4,全部动物经历心肌 I /R 损伤。I /R + 5-HD组和 LIPC + 5-HD 组于缺血前及 I /R 期间给予 ATP 敏感性钾通道阻断剂 5-HD。 结果 与 I /R 组比较,LIPC 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P < 0. 05) ,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P < 0. 01) ,减少 Fas、FasL 阳性细胞数( P < 0. 01) ,减少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1 比值降低的程度( P < 0. 05) 。5-HD 取消 LIPC 诱导的上述保护作用。与正常对照比较,心肌组织 mir-30a-3p 的表达在 I /R 组增加( P < 0. 01) ,在 LIPC 组减少( P < 0. 01) 。 结论 LIPC 可减轻心肌 I /R 损伤,改善内皮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开放 ATP 敏感性钾通道、调节血中一氧化氮与内皮素-1 之间的平衡、减少心肌组织 mir-30a-3p 表达有关。 关键词: 肢体缺血预适应; 心肌缺血/再灌注; ATP 敏感性钾通道;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mir-30a-3p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杨永刚 赵会颖 张建平 【摘要】 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 IP) 对急性脑梗死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 110 例,根据患者梗死前是否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对照组和 IP 组,每组 56 例。2 组均给予对症治疗,比较 2 组临床疗效、脑梗死体积、NIHSS 评分、BI 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 IP 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72. 2% 和 91. 1% 、梗塞灶体积分别为( 4. 84 ± 2. 26) cm3 和( 3. 42 ± 2. 15) cm3、NIHSS 评分分别为( 20. 61 ± 3. 12) 和( 13. 25 ± 2. 86) 、BI 指数评分分别为( 36. 72 ± 2. 34) 和( 69. 08 ± 4. 6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缺血预适应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小梗死灶体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加强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脑梗死,急性; 脑损伤 【中图分类号】 R 743. 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7386( 2014) 08 - 1200 - 02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彭波1 刘式威2 康敏3 吕霞3 尹岭4 (1.解放军203医院体检科,161000;2.解放军211医院神经内科,150080;3.解放军65426部队医院,150087; 4.解放军总医院,100837) 【摘要】 目的 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DLIP )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NDLIP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NDLIP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开始给予NDLIP——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3次/d,5 min/次,间隔10 min。对照组不给予NDLIP,仅给予常规治疗。对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开始及治疗14 d后进行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Meyer(FMA)总分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BI及FMA总分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4 d后再次评定两组BI及FMA总分评分均有所提高及NIHSS评分明显降低,但NDLIP组患者提高幅度更大,经t检验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NDLIP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比单纯常规治疗疗效好。NDLIP有望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简便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急性脑梗死;疗效
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武玉洁 1, 方莲花 1, 2*, 杜冠华 1, 2*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 1. 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 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50) 摘要: 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均能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心肌收缩力, 保护冠状动脉内皮和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 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临床已证实这两种方法对心肌保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对近年来缺血预适应和后适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机制及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为寻找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心肌缺血; 缺血再灌注; 缺血预适应; 缺血后适应 中图分类号: R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3-4870 (2013) 07-0965-06
肢体缺血预适应增强脂联素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腾清蕾1,高建芝2,高亚男1 (1 .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 河南 新乡 453003 ;2 . 新乡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摘要】 目的:研究肢体缺血预适应对缺血大鼠心肌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健康雄性SD 大鼠, 体重220 ~280 g, 随机分为3 组(n=10), 假手术组(sham 组)只穿线,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予处理;心肌缺血2 h 组(MI2 h 组):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实施缺血2 h;肢体缺血预适应组(LIPC 组):肢体缺血 5 min , 再灌注 5 min , 连续预适应 3 天, 第4 天实施缺血2 h 。 RM6240 记录实验各组心功能指标, Elisa 检测血清脂联素。 结果:MI2 h 组大鼠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LVSP 和 ±dp /dtmax 与 sham 组比较均降低明显(P <0 . 05 );LIPC 组大鼠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LVSP 和 ±dp /dtmax 较 MI2 h 组升高(P <0. 05);与 sham 组相比, MI2h 组 LVEDP 明显升高(P <0. 05 ), 与 MI2h 相比 LIPC 组 LVEDP 数值降低显著(P <0 . 05);血清脂联素水平与心收缩功能指标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脂联素与肢体缺血预适应作为正性调节因素, 共同在心肌缺血损伤心肌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关键词 】 肢体缺血预适应;心肌缺血;脂联素;心功能 doi: 10. 3969/ j. issn. 1672 - 0369. 2012. 03. 004 中图分类号: R - 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0369(2012 )03 - 0266 - 03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贾魁 寇俊杰 远程缺血预适应( remote ischemia preconditioning,RIPC) 是指某一器官在缺血预处理后,对远隔器官在随后发生的缺血事件中有保护作用。1993 年 Przyklenk 等通过对狗的心脏左旋支进行预处理时,发现其对之后左前降支的梗死也能减少其梗死面积。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对早期缺血预适应的认识,这被称为“心内远程预适应”。之后又发现远程预适应并非局限于一个特定的脏器,它被称为“器官间预适应”或“远程预适应”。RIPC 的保护效应分早期保护作用和延迟保护作用,分别发生在缺血后1 ~ 3 h和缺血后 24 ~ 72 h[1]。其机制可能是神经、体液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包括腺苷、阿片类物质[2]、蛋白激酶 C、K-ATP 通道、内源性大麻素类[3]、热休克蛋白等。但是具体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本文主要论述 RIPC 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Translation of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 into clinical practice Rajesh K Kharbanda, Torsten Toftgard Nielsen, Andrew N Redington Reduction of the burden of ischaemia-reperfusion injury is the aim of most treatments for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lthough many strategies have proven benefi t in the experimental arena, few have translated to clinical practice. Scientifi c and practical reasons might explain this fi nding, but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acute ischaemic syndromes is one of the biggest obstacles to timely application of novel treatments. Remote 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which is a powerful innate mechanism of multiorgan protection that can be induced by transient occlusion of blood fl ow to a limb with a blood-pressure cuff —could be close to becoming a clinical technique. Several proof-of-principle and clinical trials have been reported, suggesting that the technique has remarkable promise. We examine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pres...
缺血预适应及侧支循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吴伟 力 傅 向华 马宁 李世强 谷新顺 薛玲 刘君 苗青 李亮 【摘要 】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心 绞痛产生 的缺血 预适应 独立于或 协同冠状 动脉侧支循 环对缺血一再灌注心肌 的保护作用。 方法 44例发病6h内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 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梗死前 48 h 内有无心绞痛分成 2 组, 有梗死前 48 h 内心绞痛 ( PA ) 组 24 例、 无梗死前 48 h 内心绞痛( N P A )组 20 例, 每组再按有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管分成两亚组,PCI完成后对梗死相关血管 (IR A )血流进行 ITMI分级评价, 同时左心室造影,记 录室壁运动记分 ( WM )S 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压 力 ( VLE D P), 监 测心 肌酶 48 h,CPI 完成后 1 周、4 周末 分别行 9m cT一MI BI 心肌 灌注 显像( SPECT), 比较前后显像缺损程度记分 (SS) 的变化,计算并 比较两组 及亚组 间心肌挽 救指数 ( MSI),第 2 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 (ERNA), 比较 两组及亚组间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 左心 室舒张功能参数、 心室收缩同步性 ( VLSS) 的差异。 结果 P A 组 心肌损伤标记物 肌酸激酶 (C K ) 及其 同工酶 (C K-M B ) 峰值水平显著低于 N PA 组〔(1 17 2 士 9 8 5 ) U/L 比 (2 2 9 1 士 12 67 ) U/L,P< 0.05;(1 9 7 士 10 2 ) U/L比 (3 16士 1 4 ) u/L, P< 0.05 〕,冠状动 脉造影 (C A)G 结 果显示 两组侧 支循环 eR in m p 分级 无差 异,P CI 完成时 P A 组 IRA 无再流 ( no一elrow ) 发生率显著低于 N P A 组 (8.3% 比 20 %,p< 0.0 5 ), WM S 和L V E D P 也显著低于 N PA 组 [ 分别 为 (5.3 9 士 0.91 比 7.1 1 土 1.2 7),P < 0.0 5,(1 3.8 士 4.3 )m m Hg(1 m m H g 二 0.1 3 3 k aP ) 比 (1 9.8 土 4.6 )...
非心肌组织缺血预适应及其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肖 亮 综述 邓汉武 李元建 审校 (中南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 湖南 长沙 410078)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n Noncardiac Tissue and Its Cardioprotection XAIO Liang, DENG Han-wu , LI Yuan-jian (Pharmacology Department of School of Pharmacy ,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Changsha 410078, China) 文章编号:1004-3934(2003)02-0097-05 中图分类号:R331 .3+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缺血预适应已经从心脏扩展到心外组织如脑、视网膜、肺、胃、肝脏、小肠、肾脏、骨骼肌等, 非心肌组织缺血预适应对远隔的心脏也具有保护作用。 非心肌组织缺血预适应及其对心脏的保护与经典的心脏缺血预适应都属于机体内源性的保护作用, 在诱导方式与作用机制方面, 它们有相同之处, 但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远隔器官预适应;缺血再灌注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缺血预适应中的临床价值 李文华1 王爱华1 王 营2 (1 山东省立医院内科 2 济南铁路中心医院)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侧支循环;心肌缺血 心肌经过短暂反复的数次缺血后可获得对以后较长时间缺血的适应能力, 从而保护心肌免受严重损害, 这种适应 能力称为缺血预适应(IPC)[ 1] 。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 IPC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临床价值。
缺血预适应 的研 究现状和前景 宋秋景,李元建 (湖南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078) 摘要 :缺血预适应是一种 内泺性保护机理 ,即短暂缺血后能耐受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 ,这一现象 已在 不同种属动物和临床病人 中得到证实.缺血预适应表现为早期和延迟 肌保护.缺血预适应的信号转导途径 涉及触发物质(内源性 活性物质 ),中介物质(蛋白激酶)和效应物质 (离子通道和保护蛋白).掳 因子一B可能在0肌缺血预适应的延迟保护 中起重要作用.缺血预适应 已扩展到 药理 性预适应,单磷脂A,尼可地尔等能显著减轻心肌缺血损伤。 关键词:缺血;缺血预适应;药理性预适应;信号传递;再灌注损伤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1000—3002(20O0)Ol一0001—07
Region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Remote Virgin Myocardium From Subsequent Sustained Coronary Occlusion Karin Przyklenk, PhD; Barbara Bauer, MD; Michel Ovize, MD; Robert A. Kloner, MD, PhD; and Peter Whittaker, PhD Background. One or more brief episodes of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protect or "precondition" the myocardium perfused by that artery from a subsequent episode of sustained ischemia. We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protects only those myocytes subjected to brief coronary occlusion or whether brief occlusions in one vascular bed also limit infarct size andfor attenuate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in remote virgin myocardium subjected to subsequent sustained coronary occlusion. Methods and Results. In the preliminary limb of the study, six anesthetized dogs underwent four episodes of 5-minute circumflex branch occlusion plus 5-minute reperfusion, followed by 1 hour of sustaine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daptation to Ischemia During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Clinical, Hemodynamic, and Metabolic Features Ezra Deutsch, MD, Mark Berger, MD, William G. Kussmaul, MD, John W. Hirshfeld Jr., MD, Howard C. Herrmann, MD, and Warren K. Laskey, MD The 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phic, and coronary hemodynamic responses to sequential 90- second occlusions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in 12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were examined. Transmyocardial lactate metabolism was examined in an additional group of seve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and hemodynamic features similar to the first group. We noted tha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initial balloon occlusion the second occlus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less subjective anginal discomfort, less ST segment shift (0.44±+0.13 versus 0.21±0.07 mV, p=0.01), and lower 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25±1.0 versus 20 -1.7 mm Hg, p =0.005). In addition, for the...
Preconditioning with ischemia: a delay of lethal cell injury in isChemic myocardium CHARLES E. MURRY, B.S., ROBERT B. JENNINGS, M.D., AND KEITH A. REIMER, M.D., PH.D. ABSTRACT We have previously shown that a brief episode of ischemia slows the rate of ATP depletion during subsequent ischemic episodes. Additionally, intermittent reperfusion may be beneficial to the myocardium by washing out catabolites that have accumulated during ischemia. ' Thus, we proposed that multiple brief ischemic episodes might actually protect the heart from a subsequent sustained ischemic insult.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two sets of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he first set, one group of dogs (n = 7) was preconditioned with four 5 min circumflex occlusions, each separated by 5 min of reperfusion, followed by a sustained 40 min occlusion. The control group (n = 5) received a single 40 min occlusion. In the second study, an identical preconditioning protocol was followed, and animals (n = 9) then re...
文章编号:1674-8085(2018)04-0092-03 不同强度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运动耐量、血清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 马超I袁文金2,吴红云3,罗 骏2,罗 辉4 (1.赣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赣州341100: 2.赣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西.赣州341100: 3赣州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西.赣州341100: 4井冈山大学医学部.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强度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血清一弱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方 法 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7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购机分为强度1组、II组、111组、IV组:以上各组均在冠心病标准治疗基础上,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仪进行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其中强度I组一次做3个循环,共30min;强度II组一次做4个循环,共40min;强度III组一次做5个循环,共50min;强度IV组一次做6个循环,共60min。以上各组每天上午、下午均各做1次,共持续1周。测定并对比四组患者试验前及试,验结束时6min的步行距离、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内皮素水平。结果(1)6min的步行距离:较试验前四组均明显改善.试验后II组、III组及IV组分别平均为:584、611,615m,与I组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 IV组提高最明显.(2)NO:四组均较试验前明显提高,试验后II组、III组及IV组分别平均为:60.23、67.84、 68.99,较I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111和IV组提高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3)内皮素:较试验前四组均明显降低.试验后II组、III组及IV组平均值分别为:30.17, 25.59, 24.85pg/mL,与1组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III和IV组降低最明显.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不同强度的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稔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保护存在差异,且远程缺血预适应强度IV组的保护作用最强。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稔定性心绞痛:运动耐量:一氧化氯:内皮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