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梗、脑梗也不是突然发生,而是日积月累导致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量变时没有症状,质变就在一瞬间。一般情况下,血管堵塞75%以上才会发生心梗、脑梗。平时足够重视,定期检查,及时干预,可阻止或延缓量变的积累,有效防止心梗的发生,因此,心梗、脑梗是可防可控的。 缺血预适应训练,可辅助筛查心血管问题。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是国内外第一台市场化的智能缺血预适应技术产品。做脑心健预适应训练时,如果出现皮肤变黑变紫、酸胀麻的感受,是正常的;如果出现胸闷、心慌等,可能心血管已经出现问题;如果出现头晕、眩晕等,可能脑血管已经出现问题;如果双臂血压差过大,可能是心血管堵塞。 使用者可根据这些症状和感受,初步判断心脑血管问题,并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断,及早干预治疗,避免心梗、脑梗的发生。 到医院做哪些检查排查心梗? 1、查血 查血在诊断急性心梗方面准确率以及敏感性特异性高。通过血清学检查能反映出心脏功能、心脏组织受损以及心血管炎症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提示心梗程度。但抽血检查不能100%的替代冠脉造影,还需通过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来明确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2、心电图 心电图检查可显示心脏缺血,但不能提供具体的缺血信息。需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缺血的情况,判断心肌梗死范围,评估治疗效果。 3、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灌注或放射性核素扫描,能评估心肌灌注、心肌存活率和心肌功能等。 4、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和心梗的金标准,了解血管真实信息,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也能评估预后效果。 到医院做哪些检查排查脑梗? 1、颅脑CT 进行颅脑CT平扫,排除脑出血的诊断。当怀疑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或者狭窄时,需要进行CT血管成像,指导进一步治疗,看是否需要进行支架取栓以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2、颅脑核磁 发病2小时左右就可以在颅脑核磁发现明确缺血灶,核磁血管成像也可以早期评估患者血管情况,看有无严重的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是否进行神经介入治疗。 3、各种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指标、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早期可以指导静脉溶栓以及神经介入手术。 4、超声检查 颈动脉超声以及经颅多普勒等检查,进一步评估颅脑血流以及血管狭窄的情况。另外,还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下肢动静脉超声等检查。
摘要: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对大鼠脑缺血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RIPC组、缺血再灌注组(MCAO/R)组、RIPC+MCAO/R组;术前通过夹闭双侧股动脉给予相应组RIPC处理,利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法(MCAO/R)制备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大鼠的神经功能,用2,3,5-三苯四唑氯(TTC)对脑切片进行染色以评估脑梗死的程度。利用real time RT-PCR检测大脑皮质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与MCAO/R组大鼠相比,RIPC处理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较轻(P<0.05),脑梗死体积缩小(P<0.01),皮质中HIF-1α和VEGF mRNA的表达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RIPC处理对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HIF-1α/VEGF通路有关。 关键词:远隔缺血预适应;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性脑卒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鼠; 原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l9d-6u-nrqc9PyqMwyhF_EWS4SLS0OnxewNSwtworVsoy7lmLXiSk&uniplatform=NZKPT
脑卒中会在短时间内让身体发生变化,造成肢体不协调、说话不清晰、头晕或休克等,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 脑卒中是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45岁以上的人群,致残致死率高,即使抢救及时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康复期间应积极调理,最大程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对症调理中风所引发的后遗症? 1、身体虚弱 中风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无力,尤其是腿部、手臂和面部。发生中风时哪段血管受到阻碍,就会造成相应的部位虚弱。随着中风患者血压、血糖和血脂、呼吸以及内出血、心脏功能稳定后,就应该及早做肢体康复训练,包括利用拐杖站立、床上坐位或体位转移训练、床上做关节活动训练等。 2、不协调 中风后会出现四肢不协调,难以掌握平衡,原因在于身体虚弱,或是小脑受到损害。这种情况下应着重做好平衡训练,起初达到双脚平衡,逐渐发展到单脚站立时不会倾斜。 3、说话困难 掌控语言中枢的大脑额叶可能会受到中风影响,从而影响语言功能,造成说话不清晰,词不达意,无法理解他人所说的话。语言康复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中风后约3~6个月左右大脑逐渐执行语言功能,因此能开口说话的三个月内应及早做语言康复训练,早训练早受益,但必须由专业医师指导。 4、看不清物体 中风可连累大脑内枕叶、顶叶和颞叶,从而造成视力缺陷,发病率较高的是周围视力丧失,要么发生在左侧或右侧,要么两侧都会出现视力丧失。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告诉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做好视力康复训练。 5、痉挛 不少患者中风后一年内出现痉挛,尤其影响与运动控制,或是与肌肉张力相关的通路时,从而造成痉挛。此时需听从医生建议用药来让紧绷的肌肉放松;穿宽松肥大的衣服,每隔一小会换一换姿势,每天应睡够7~8个小时,不能让自己太疲劳,调整好室内温度和湿度。 重度中风后易出现脑肿胀,往往伴有记忆力下降或丧失、癫痫样发作,此类患者要勤做神经系统检查,听从医生建议用药,或采取外科治疗,能帮助减轻脑肿胀问题。 TDFT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 纯物理方法防治脑卒中 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未病预防+监护预警+康复治疗 华盈泰医疗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融合物联网大数据+5G技术+智能感知技术+未病预防+监护预警+康复治疗,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符合国家百万减残工程项目落地推广的目标方向。 未病预防 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坚持使用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修复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性健康问题,对突发心梗死、脑梗死等重大疾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极大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概率。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监护预警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具有主动脉血管堵塞及心血管健康问题筛查预警的辅助功能!脑心健在训练过程中,自动检测用户身体的相关数据,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生成健康曲线,进行健康评估,对有健康风险特征的使用者发出警示,及时解决安全隐患,体现出对高风险人群及时预警的实用价值。 康复治疗 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仪,对缺血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脏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术后康复有良好的预后效果,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脑萎缩等有较好的康复效果。长期坚持使用可逐步减轻后遗症状,最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接受药物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扩张术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人群中,远隔缺血预适应(dist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冠状动脉功能学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NSET-ACS并使用DCB治疗冠状动脉原位病变的患者120例。根据术前是否进行RIPC处理分为两组:对照组(n=60)和RIPC组(n=60)。主要结局:术前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 coronary flow reserve, FFR)的变化值。次要结局:术前FFR值和术后FFR值。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关键变量与FFR变化值的关系。结果:两组的FFR变化值[(0.26±0.03)vs.(0.19±0.03),P <0.001)]和术后[(0.91±0.04) vs.(0.85±0.03),P <0.001)]。两组术前FF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ACEI(β=0.11, 95%CI:0.01~0.22,P=0.048)、RIPC(β=0.82,95%CI:0.71~0.93,P <0.001)与FFR变化值呈正相关。吸烟(β=-0.13, 95%CI:-0.23~-0.01,P=0.027)、高血压(β=-0.14, 95%CI:-0.25~-0.02,P=0.019)、回旋支病变(β=-0.12, 95%CI:-0.23~-0.01,P=0.031)与FFR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在接受DCB扩张术的CNSTE-ACS患者人群中,RIPC组术前术后FFR变化值及术后FFR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药物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远隔缺血预适应;再灌注损伤; 原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miYsT6U2narCpkJy0G6VtMh66XZDQIjj1NBhR2PFI1YtkEgzFTfIPF&uniplatform=NZKPT
摘要:目的:缺血预适应(IPC)是强有力的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心肌保护措施,但其保护作用相关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识别缺血预适应处理后小鼠心肌差异表达蛋白,为缺血预适应进一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用雄性成年C57BL/6小鼠建立心肌I/R损伤模型(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和IPC模型[3个(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循环的预适应+缺血60 min/再灌注24 h],用伊文思蓝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双重染色的方法测量心肌梗死面积.提取各组心肌总蛋白,通过将串联质谱标签、高效液相色谱分级技术以及基于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结合,以差异表达量变化>1.2倍作为显著上调的阈值,<1/1.2作为显著下调的阈值,筛选差异表达蛋白.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同源蛋白簇功能分类统计.分别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差异显著的蛋白β-羟丁酸脱氢酶1(Bdh1)进行mRNA及蛋白水平上的验证.结果:与单纯I/R组相比,IPC干预后心梗面积降低33%(P<0.05).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表达下调的蛋白有91个,其中酮体氧化代谢关键酶Bdh1在下调蛋白中的表达倍数为0.708(<1/1.2);与I/R组相比,IPC组表达上调的蛋白有14个,其中Bdh1差异表达倍数最高(1.95倍).qPCR及Western blot验证实验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Bdh1的mRNA及蛋白水平明显降低;IPC组Bdh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I/R组明显升高,进一步验证了蛋白组学结果.结论:I/R损伤显著降低心肌Bdh1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而IPC处理显著恢复了Bdh1的mRNA及蛋白表达,表明酮体氧化代谢可能参与了缺血预适应介导的缺血心肌的保护.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缺血再灌注;蛋白质组学;β-羟丁酸脱氢酶1 原文链接: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hlQZXJpb2RpY2FsQ0hJTmV3UzIwMjMwNDI2EhF6Z2Jsc2x6ejIwMjMwMjAwMxoIdjN4NmI5ZzE%3D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意思是说,进入了摆满芝兰香草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香草的香味了。这是嗅觉适应现象。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缺血预适应,通过对肢体间歇缺血训练,辅助提高远程器官缺血预适应能力。 缺血预适应(RIP)现象,是1986年美国科学家murry博士研究发现的,该现象证明,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应激蛋白、蛋白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通过内源性因子的调控,提高组织对缺血缺氧的防御能力,增加疾病防治能力,改善预后。 也就是说,经常对人体进行缺血刺激,会让身体的各个器官慢慢适应短暂缺血,并调动应急机制来应对缺血的情况,同时还会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可预防及降低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一旦心脑血管出现狭窄或堵塞,导致器官缺血,身体会迅速启动已经训练过的缺血预适应机制,为心梗、脑梗等重大不良事件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提高因脑卒中、心肌梗塞等疾病导致器官缺血后的生存能力,促进术后康复。 六大内源性保护因子 腺苷(Adenosine):补充心肌细胞的能量因子、扩张冠动脉血管、增加血流量、增加血管弹性和皮肤弹性、调节睡眠。 缓激肽(bradykinin, BK):一种具有心脏保护作用的9肽物质,可以缩小急性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梗死面积,它是最强烈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和增加血管弹性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一氧化氮是“血管清道夫”, 可将积存在血管壁上的脂肪、胆固醇带走,还可在细胞中作为细胞之间沟通的信使,并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应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又称热休克蛋白,能对抗严重的应激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热休克反应。随著年龄的增加,热休克蛋白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地减少。它还具有促进细胞内糖原异生和糖原生成的作用,使细胞内糖原贮量增多,从而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 蛋白激酶A (PKA):通过使胞膜L_型钙离子通道磷酸化来使收缩期心肌细胞的C矿内流增加,同时促进肌浆网Ca2+释放,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1986年 Murry 博士发现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后,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比其更好的内源性心肌保护手段,所以一直是心肌缺血性疾病研究中的热点。 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又称肝蛋白,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通过脑心健缺血预适应训练,人体不断补充SOD,具有抗衰老的特殊效果。作为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因子很大程度上降低氧自由基的活性,心肌缺血预适应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激发SOD生成释放,从而有效遏制活性氧对心肌的攻击。 经过全球临床医学30多年的实践,证明缺血预适应理论机制是确切的。缺血预适应技术已获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 国内外第一台市场化的缺血预适应产品——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诞生于2011年,经过十几年的不断优化更新,已发展至第4代,为心脑血管易发人群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的心脑疾病防治及健康管理。
血液循环将氧气和营养带到身体各个部位,如果血液循环出现问题,会诱发心肌缺血、脑缺血等问题。血液循环不好的人,该如何改善呢? 那么要如何改善血液循环不好的情况? 1、保持营养均衡 血液循环变得不好,与饮食不得当会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建议少吃高盐、高糖食物以及烧烤类食物,这些食物中的某些物质会对血管造成伤害,比如食盐中的钠元素,会结合大量水分,对血管造成压力,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其中的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对血管健康有好处。 2、坚持运动 要养成每天运动的习惯,既能够帮助血液更顺畅的流动,也能够增强抵抗力。身体的代谢速度变得更快,对维护血管健康有好处,建议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比如游泳、慢跑等,即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伤害。 3、多喝水 血液循环不好与血液是否浓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平时要多喝水,使血液得到稀释,对预防许多疾病都有一定的帮助。不建议把饮料当水喝,因为饮料中含有糖分和盐分,会对血管造成不良影响。 4、按摩 按摩是一种不错的物理疗法,能够使人得到放松,也能够更好的排解压力,同时还能通过摩擦的方式使血液流动变得更顺畅,对各个组织的自我修复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远离烟酒 香烟和酒精中含有对身体不利的物质,会对肺部以及肝部造成损伤,也会对血管造成伤害,使血管变窄变脆,导致血液的流动性变差,因此不要接触香烟和酒,二手烟环境也要远离。 可以适当喝些茶水,其中的黄酮类物质以及多酚都具有不错的抗氧化性,能使血管正常的扩张,减轻血管的压力,对保护血管有好处,但不能喝浓茶。 6、脑心健预适应训练,纯物理方法促进血液循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 缺血预适应训练通过对人体自我防护能力的刺激,使人体产生一种对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性伤害的耐受力,一旦发生心梗、脑梗等重大问题,可以拓宽治疗时间窗,也就是延长最佳急救时间。 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是国家二类医疗器械。由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其中,被激活的一氧化氮,是“血管清道夫”,可将积存在血管壁上垃圾带走,一氧化氮还可在细胞中作为细胞之间沟通的信使,并使血管扩张。 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心脑血管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损伤、脑梗等病症有良好的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 缺血预适应训练,像给血管做运动,训练一次相当于血液循环5km,很好的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增加人体代谢能力,排除有毒物质,增加机体免疫力和人体代偿能力,对人体防御机能,修复机能均有好处,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做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有效促进小血管建立起侧支循环,当主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血液便可通过侧支绕过阻塞部位进行输送,侧支逐渐变粗、血流量逐渐增大,侧支循环代偿增多,保障全身血液的正常输送,有效避免脑梗死、心脏猝死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这些通过侧支重新建立起来的循环称为侧支循环。侧支循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要:目的 探讨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RIPC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直接介入治疗术,RIPC组术前2 h行RIPC干预,分析RIPC对患者肾功能及CIN的影响。结果 RIPC组术后未见CIN发生,对照组术后CIN发生率为1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5,P=0.034)。两组术后24 h时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较术前升高,术后7天时cTnI、CK、CK-MB、hs-CRP均较术前下降;RIPC组术后24 h、术后7天时cTnI、CK、CK-MB、hs-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C能够显著降低老年AMI患者直接介入治疗术后CIN发生率,其机制与RIPC的心肌、肾脏组织及肾损伤保护作用有关。 关键词:远端缺血预适应;急性心肌梗死;对比剂肾病; 原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CHJRig7vXlfUc-VuIs0rmyitsjXL_hxMu71FNE71Qzd&uniplatform=NZKPT
摘要: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0例,将2020年1—7月纳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n=55),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纳入的患者作为研究组(n=75)。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外周血炎症因子[IL-6、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BDNF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方法与时间在NIHSS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NIHSS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治疗1、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1个月后,且研究组治疗1、6个月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Vm分别快于本组治疗前,PI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Vm快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IL-6、CRP、TNF-α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BDNF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IL-6、CRP、TNF-α低于对照组,BDN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0%)低于对照组(23.1%)(χ2=6.479,P=0.011)。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动力学,同时降低机体炎症因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BDNF。 关键词:脑梗死;缺血预处理;肢体远隔;炎症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R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 I/R)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RIPC组、I/R组、RIPC+I/R组和compound C组, 每组9只。测定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TCC染色)和神经元凋亡率(TUNEL染色), 检测脑组织均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2活性和丙二醛水平,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中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 PGC)-1α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I/R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均&lt;0.05);与I/R组相比, RIPC+I/R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率均显著降低(P均&lt;0.05);与RIPC+I/R组相比, compound C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凋亡率显著增高(P均&lt;0.05)。与假手术组相比, I/R组SOD活性显著降低, 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均&lt;0.05);与I/R组相比, RIPC+I/R组SOD活性显著增高, 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均&lt;0.05);与RIPC+I/R组相比, compound C组SOD活性显著降低, 丙二醛含量显著增高(P均&lt;0.05)。与假手术组相比, I/R组脑组织AMPK、p-AMPK、PGC-1α、核呼吸因子(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 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 TFAM)、SOD2、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 UCP2)、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 Cyt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表达均显著增高(P均&lt;0.05);与I/R组相比, RIPC+I/R组缺血脑组织AMPK、p-AMPK、PGC-1α、NRF-1、TFAM、SOD2、UCP2表达显著增高, CytC和AIF表达显著降低(P均&lt;0.05);与RIPC+I/R组相比, compound C组脑组织AMPK、p-AMPK、PGC-1α、NRF-1、TFAM、SOD2、UCP2表达显著降低, CytC和AIF表达显著增高(P均&lt;0.05)。结论 RIPC对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 同时维持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AMP-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信号转导;神经保护药;大鼠;
摘要:急性脑梗死发病率越来越高,但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至今仍极为有限,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仍然是一项紧迫任务。远隔缺血预适应是一种内在的保护性现象,它通过3~4个周期的非致命性局部缺血再灌注到远端组织,保护包括脑、心和肾在内的重要器官免受持续的缺血灌注损伤。近几年人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释缺血预适应现象,并已经收集到大量数据,证实了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脑保护的潜力。本文旨在阐明远端缺血预适应在急性脑梗死脑保护治疗中的巨大潜力,阐明缺血预适应的常用实施方法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内源性修复机制,试图将这近年来在这一领域开展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远端缺血预适应;急性脑梗死;脑保护;
摘要:目的 评价远程缺血预适应是否能够改善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应用于冠状动脉原位血管病变的效果及术后9个月的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试验组52例,试验组术前3天进行双上肢缺血预适应,应用3天后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治疗,比较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相关参数、入院及PTCA术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TCA术中相关参数、随访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DCB扩张时间延长[(70.43±1.69)s比(50.67±1.49)s,P<0.001],术后即刻最小管腔面积(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增大[(2.62±0.06)mm比(2.37±0.06)mm,P<0.001],残余狭窄程度减少(10.7%比14.2%,P<0.001),试验组术前CGRP较入院时及同期对照组患者的CGRP均升高(P<0.05)。随访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试验组MLD大于对照组[(2.37±0.06)mm比(2.19±0.05)mm,P<0.05],晚期管腔丢失差异无显著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明显降低(P=0.014)。结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可以改善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术后9个月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心肌缺血再灌注;药物涂层球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缺血预适应(IPC)模式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雄性SD大鼠, 采用动脉夹夹闭一侧股动脉的方法构建大鼠骨骼肌IR损伤模型。IPC模式采用夹闭右侧股动脉10 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10 min, 重复3次进行预适应。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和假手术组, 每组8只。常规IR组夹闭右股动脉3 h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3 h;IPC即刻组为预适应后即刻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IPC24 h组为预适应后缝合皮肤, 放回笼中喂养24 h后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IPC48 h组为预适应后缝合皮肤, 放回笼中喂养48 h后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假手术组钝性分离右股动脉但不夹闭。在再灌注终点, 收集胫前肌组织、腓肠肌组织和血清;计算胫前肌组织湿重/干重比值(W/D), 评估组织水肿情况;HE染色后观察腓肠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对腓肠肌组织损伤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丙二醛(MD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腓肠肌组织中低氧感受器(EGLN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模式IPC后, 组织水肿程度均较常规IR组减轻(P均&lt;0.01), 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W/D分别为6.05±0.19、5.70±0.12、5.25±0.13、5.50±0.08, 高于假手术组的3.80±0.08(P均&lt;0.01);与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 IPC24 h组水肿程度最轻(P&lt;0.05或0.01)。假手术组肌纤维排列整齐, 结构清晰, 余各组肌纤维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和炎性浸润。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分别为(8.15±0.15)分、(6.15±0.38)分、(6.90±0.19)分, 低于常规IR组的(9.60±0.50)分, 高于假手术组的(0.16±0.16)分(P均&lt;0.01);与IPC即刻组比较, IPC24 h组、IPC48 h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降低(P&lt;0.05或0.01), 但IPC24 h组与IPC48 h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ELISA法检测显示, 不同模式IPC后, 血清TNF-α、IL-1β、MDA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P均&lt;0.01), 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IPC24 h组、假手术组;与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 IPC24 h组IL-1β、TNF-α、MDA水平降低(P均&lt;0.05)。qRT-PCR检测显示, EGLN1 mRNA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常规IR组、IPC48 h组、假手术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与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 IPC24 h组EGLN1 mRNA表达下降(P均&lt;0.01)。不同模式IPC后, HIF-1α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P均&lt;0.01), 由高到低依次为IPC24 h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常规IR组、假手术组;与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 IPC24 h组HIF-1α mRNA表达升高(P&lt;0.05或0.01), IPC即刻组与IPC48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不同缺血预适应模式能够通过减轻组织水肿、炎性症状和氧化应激反应等, 减轻大鼠骨骼肌IR损伤, 其中IPC后再灌注24 h模式减轻IR损伤的效果相对最佳;EGLN1、HIF-1α可能参与IPC减轻大鼠骨骼肌IR损伤的过程。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肌, 骨骼;炎症;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DLIP)促进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开放,发挥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NDLIP组和NDLIP+5-HD组,每组12只。缺血1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行为评分,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面积。提取缺血皮层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呼吸链复合体I、II及IV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大脑皮层中Bax、Bcl-2和Caspase 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NDLIP组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NDLIP可对抗脑缺血I/R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NDLIP组缺血皮层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幅度较小,线粒体复合体活性明显提高,Bax/Bcl-2比值与Caspase 3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NDLIP可改善I/R后脑组织线粒体功能,抑制I/R后线粒体相关凋亡通路。mitoKATP抑制剂5-HD可减弱甚至抵消以上保护作用。结论:NDLIP可能通过促进mitoKATP开放而减轻大鼠脑I/R损伤。 关键词:无创性延迟肢体缺血预适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摘要:背景:目前临床针对冠心病患者心肌严重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再灌注治疗,但开通病变血管后,不可避免会引起缺血部分心肌发生再灌注损伤,进而有加重心肌损伤,影响再灌注效果及预后。对于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患者在接受专业介入治疗前可能要耐受时间更长,病变更重的心肌缺血,甚至在急性心肌缺血事件发生时不能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错过了最佳心肌抢救时间窗口,使再灌注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额外需要一种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方法对心肌缺血患者提供心肌保护,使得再灌注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远端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也常被简称为RIC或RIPC,是指机体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暂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过诱导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脏器(如心脏、大脑、肝脏、肾)对随后发生的严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产生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并不十分明确,既往既往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缺血发生时,应用RIPC可减小急性心肌缺血的心肌梗死面积,并且在围术期术前应用RIPC,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CABG和PCI术中肌钙蛋白释放,减少心肌损伤。我们通过QFR探究RIPC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有助于RIPC临床应用的证据支持和机制研究目的:通过定量血流分数和微循环阻力指数来探究短期RIPC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探讨RIPC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随机分为RIPC组和对照组。在第一次CAG后,我们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一步随机分为单侧上肢(UL)或下肢(LL)组,其中RIPC组进行4个周期的缺血/再灌注循环,对照组进行虚拟RIPC;然后我们进行了第二次CAG。在每次CAG后测量c QFR,并计算并比较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c QFR-f QFR和IMR。在每次造影前都抽取动脉血离心分离出血浆后立即保存于-80℃冰箱中。使用试剂盒统一分析样本。结果:我们共测量了129例患者的253条冠状动脉。与对照组相比,RIPC组的平均c QFR在RIPC后显著升高(P<0.001)。另外,有23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IMR>30)纳入本研究。与对照组相比,接受RIPC后,IMR(P<0.001)及c QFR与f QFR之差(c QFR-f QFR)(P<0.001)均显著降低。共采集了91名患者血清样本,RIPC组45人,对照组46人,RIPC组第二次造影时ET-1较之前下降(P<0.001),而BK上升(P<0.001),NO无明显变化(P<0.001),对照组两次测量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RIPC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靶血管的c QFR,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X综合征患者微循环,提升BK水平,减低ET-1水平。 关键词:冠心病;远端缺血预适应;定量血流分数;
摘要:目的:分离提取心肌缺血预适应(IPC)模型大鼠循环血中的细胞微囊泡(MVs),探究IPC处理对循环血MVs中microRNAs(mi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只,随机分为IPC-MVs组和假手术对照(Sham-MVs)组,每组4只。建立大鼠心肌IPC模型,提取循环血IPC-MVs,采用Microarray分析两组循环血MVs中的miRNAs,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结果:与Sham-MVs组比较,IPC-MVs组中循环血差异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s共3个(P<0.01,FER<0.05):miR-1-3p、miR-133a-3p和miR-133b-3p(t=3.194、3.002、3.389,均P<0.05)。基因本体研究会数据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这些miRNAs可能通过调节心肌细胞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和Ras信号通路,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参与调控的核心靶基因包括Ntrk2、Igf1、Gnai3和Bcl2l1。结论:IPC处理可使大鼠循环血MVs中miR-1-3p、miR-133a-3p和miR-133b-3p表达显著上调。 关键词:微囊泡;缺血预适应;miRNAs;差异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疗法对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例纳入的脑白质疏松患者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 每组12例。在常规血管危险控制基础上, 治疗组应用远隔缺血预适应方法, 每周5次, 每次15~20 min, 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试(DST)及复杂词语和简单词语的词语流畅性测试(VFT)评分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注意力和工作记忆能力以及言语能力进行神经心理学评定;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行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脑室旁白质、皮质下白质及全脑平均脑血流量(CBF)的变化。结果经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MoCA、DST评分以及复杂词语和简单词语的VFT评分分别为(22.75±3.88)、(14.14±2.34)、(8.43±0.97)和(12.29±2.36)分, 均较组内治疗前[(17.88±4.61)、(11.14±2.41)、(7.14±0.89)和(9.14±1.77)分]有明显提高(P&lt;0.05), 且明显高于观察组治疗后,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 而对照组上述各项指标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脑室旁CBF、皮质下CBF和全脑CBF[(15.85±3.23)、(14.57±3.95)和(53.57±3.59)ml/(min·100 g)]较组内治疗前[(11.71±1.97)、(10.43±1.90)和(47.71±2.14)ml/(min·100 g)]有明显提高(P&lt;0.05), 而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gt;0.05)。结论远隔缺血预适应改善脑白质疏松患者的认知损害, 有可能与改善脑血流量有关。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认知;远隔缺血预适应;脑血流;
摘要: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应用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治疗对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赤峰市医院收治的CSVD患者120例,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RIPC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gt;0.05)。治疗6个月后, 观察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lt;0.05),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与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lt;0.05), 躯体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lt;0.05)。结论 CSVD患者应用RIPC治疗, 可更好地改善其认知功能障碍, 促进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血管病;远隔缺血预适应;认知功能障碍;
摘要: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52例,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名入选者分为远程缺血预适应组(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RIPC组于PCI前24 h内实施单侧上肢缺血预适应操作。比较术前、术后及出院前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并评估对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RIPC组术中心率、造影剂用量、出现胸痛及ST段偏移>1 mm比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5、P=0.019、P=0.037、P=0.038)。RIPC组术后24 h内和出院前的cTnI、CK、CK-MB及Scr升高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术后24 h:P=0.002、P=0.002、P=0.002、P=0.032;出院前:P=0.021、P=0.027、P=0.038、P=0.021)。RIPC组PCI术后6个月、1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6、P=0.033)。结论 RIPC能够减轻PCI相关的心肌损伤、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并改善临床预后,是一项安全有效,临床可行性高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远程缺血预适应;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损伤;心肌肌钙蛋白I;
远隔缺血预适应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血管内皮 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渠泽平 杨丙飞 格日乐图 淖 娜 张喜春 高 天△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中心医院,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预适应(RIPC)对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 响。方法 收集 145 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 RIPC 组及对照组,RIPC 组给予双上肢远隔缺血预适应干预 及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 2 组患者开始干预 24 h 内、第 1 个月、第 6 个月的蒙特利尔认 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 VEGF 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RIPC 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干预 24 h 内及第 1 个月 MoCA 评分未 见明显差异(22.73±1.297 vs 23.15±1.921,23.49±1.482 vs 23.91±1.648,P>0.05),第 6 个月 RIPC 组 MoC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2±1.223 vs 25.09±1.387,P<0.05)。RIPC 组与对照组干预 24 h 内 VEGF 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水平, 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425.309±98.125 vs 445.581±84.115,P>0.05),第 1 个月、第 6 个月 RIPC 组 VEGF 表达水平均逐渐升 高,对照组 VEGF 表达水平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394±98.537 vs 405.108±98.558,557.775±89.197 vs 333.824± 87.845,P<0.05)。结论 RIPC 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 VEGF 的表达水平。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远隔缺血预适应;认知功能障碍;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血管生长因子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5110 (2021) 08-0675-05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